房颤患者注意脑出血

0
352
views

中大医学院研究显示,相较于保守治疗,「凝血酶原复合浓缩物」治疗未能显著改善华人房颤患者脑出血后的康复情况,有需要为这类患者寻求更佳治疗策略。结果已于《JAMA Network Open》发表。

于脑出血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症及死亡的风险很高,研究团队冀借着7月22日「世界脑健康日」呼吁大众,特别是房颤患者,严格管理可引致脑出血的风险因素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脑神经科最近完成全球首个针对心房颤动(房颤)华人患者的脑出血治疗成效研究,比较患者在脑出血后使用凝血因子制剂「凝血酶原复合浓缩物」治疗(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PCCs)与保守治疗的成效。

千分之一病人并发脑出血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患者会因心跳不规则而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部分血液或会积聚在心脏内形成血块,当血块游走至脑部便有机会造成脑血管阻塞而引发心源性中风。服用第二代抗凝血药(DOACs)可预防房颤患者出现血管栓塞,并降低缺血性中风风险60-70%,然而,出血风险却会增加。

服用第二代抗凝血药期间的脑出血风险约为0.1%,为罕见而严重并发症。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出形成的血肿会压迫脑细胞及影响供血,可导致严重残疾,死亡率高达40%。因此,及时和有效的止血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至关重要。医生一般会根据脑出血后血块的大小和位置,以及病人情况,评估应采取保守治疗控制血压,还是使用「凝血酶原复合浓缩物」直接补充凝血因子治疗。然而,目前使用「凝血酶原复合浓缩物」的治疗建议是基于专家意见和动物模型,缺乏比较研究来评估此类治疗的临床效益。

凝血酶原复合浓缩物无优胜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助理教授叶耀明医生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医院管理局数据实验室及服用第二代抗凝血药物患者登记册的匿名数据,分析232名于2016年至2021年期间,服用抗凝血药并出现脑出血的房颤患者影像及临床数据。分析整体结果显示,只有31%房颤脑出血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9%的患者更在脑出血90天内死亡。「凝血酶原复合浓缩物」治疗在患者神经功能复原、降低死亡率或减少血肿扩大的效果均没有比保守治疗优胜。

叶耀明医生指出:「第二代抗凝血药普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很高,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脑出血虽然罕见,却是严重的并发症。凝血酶原复合浓缩物是目前国际指引中其中一种脑出血的治疗方案。我们的研究有助了解针对与第二代抗凝血药相关脑出血的最佳治疗策略。现时已有高质素研究数据显示,针对性抗凝药逆转剂和及时的血压控制对治疗急性脑出血有明显疗效。」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梁慧康教授表示:「研究结果印证了我们有迫切需要为脑出血患者寻求更佳治疗策略。由于年龄的增长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病风险,随着人口持续老化及新型抗凝血药更广泛使用,我们预料脑出血的发病率会逐渐增加。房颤患者应定时覆诊及管理风险因素,才能降低脑出血的风险。」

研究团队提醒大众,特别是房颤患者,应积极管理可导致脑出血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酗酒和肝肾功能不良,亦要避免头部受伤,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及遵从医护人员指示服药。另外,团队建议大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保持均衡饮食、进行恒常的带氧运动、避免过量饮酒等,都能有效预防「三高」及心脑血管疾病。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