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勿随意更换抗凝血药

0
628
views

中大研究指,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若在服用抗凝血药(即薄血药)期间出现中风,及后转换其他替代抗凝血治疗方案,特别是转用传统抗凝血药华法林,会令中风复发风险增加,研究已于国际科学期刊《神经学》发表。

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其中一种心律不正(Arrhythmia)疾病,病人因心跳不规则而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部分血液或会积聚在心脏内形成血块,而当血块游走至脑部便有机会造成脑血管阻塞,引发心源性中风(由于病因源于心脏,也有称为心因性中风)。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较一般人高五倍。全港近三成缺血性中风个案是由房颤引起,其严重程度及死亡率是所有缺血性中风病因中最高。

过往的临床研究显示,口服抗凝血药(Oral Anticoagulants,DOACs)有助预防房颤患者出现血管栓塞。即使抗凝血药能有效降低中风风险60-70%,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房颤患者于服用抗凝血药后出现中风。曾经出现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可能会因为血管栓塞而增加再次中风的风险。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助理教授叶耀明医生领导的研究团队运用香港医院管理局的电子健康数据库 —— 临床医疗数据分析及报告系统(CDARS),收集了45,946名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F)患者于2015-2020年期间在公立医院使用抗凝血药进行治疗的数据,分析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血药后出现中风和及后再复发的疾病轨迹。结果显示,2,337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于服用抗凝血药期间仍然出现缺血性中风,当中13.4%患者在16.5个月(跟进中位数)内中风复发。

团队进一步比较这些患者在出现第一次中风后,维持服用相同抗凝血药或改用其他替代抗凝血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发现房颤病人倘若在经历第一次中风后改变正在服用的抗凝血药,会增加中风复发及其他心脏疾病风险。

非瓣膜性房颤中风患者更换抗凝血的健康风险

  • 若患者更换传统抗凝血药华法林(Warfarin)或其他口服抗凝血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风险分别增加96%和62%。
  • 更换另一类别口服抗凝血药的患者比继续服用同一类别的患者患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风险高出两倍多
  • 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缺血性中风复发并无额外益处
  • 导致缺血性中风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合并使用细胞色素P450/P-糖蛋白(CYP/P-gp)调节剂及大动脉粥样硬化。

换药非最佳治疗法

叶耀明医生表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服用抗凝血药后仍出现缺血性中风是全球急症科、内科和脑神经专科医生常面对的临床难题。是次研究可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解患者接受抗凝血治疗后仍出现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因素和精确病因,更重要是,有助我们了解更换药物类别未必能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效果。」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梁慧康教授表示:「是次研究有助我们为心源性中风患者提供以实证为本的抗凝血治疗方案。房颤是长者中最常见的中风成因。人口持续老化,我们相信心源性中风的患者数目也会继续上升,房颤患者应定时覆诊及依从服药,才能对降低中风复发的风险。」

调整生活习惯

研究团队提醒大众,预防房颤和中风必须从日常生活做起。房颤或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衰竭,药物只能减低中风机会,并非将机会降至零。调整生活习惯,包括保持均衡饮食、进行恒常带氧运动、避免过量饮酒、吸烟及恰当处理压力等,都能有效预防「三高」及心脑血管疾病。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