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經常上網的研究對象較少出現抑鬱症狀,生活滿意度較高,自評健康狀況亦較好。該項研究最近在《自然.人類行為》期刊上發表。
中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問題是全球關注的公共健康議題。根據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傷害和風險因素研究,約14%的55歲或以上人士曾患精神障礙,大概佔全球該年齡組別「失能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的2.7%。
隨著全球人口急速老化,以及由2019冠狀病毒病和生活開支持續上升帶來的精神健康挑戰,了解精神健康背後的社會因素至關重要,使用互聯網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正能量因素,在疫情期間的影響尤為明顯。但有關全球中老年人使用互聯網與精神健康的關係的實證資料卻相當有限,而且結果並不一致。
多上網 少抑鬱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的研究團隊就23個國家、50歲或以上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習慣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上網與較好的精神健康狀況有關。研究人員建議,因應中老年人的遺傳、社會人口學和行為特徵,制定關於使用互聯網的個性化干預策略,可以改善他們的整體精神健康。
研究團隊分析了六個縱向中老年人群組的數據,當中涉及23個中高收入國家如美國、英國和中國,合共超過87,000名50歲或以上的中老年人,以研究使用互聯網對他們精神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較常上網的人較少出現抑鬱症狀,生活滿意度較高,且自評健康狀況亦較佳。然而,不同人口組別的人士,由於受遺傳、社會人口學和行為等因素影響,改善程度不盡相同。研究還顯示,頻密使用互聯網與改善精神健康狀況存在關連。
研究結果對於使用互聯網促進中老年人精神健康,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和實踐意義。研究發現,多個國家的中老年人有較好的精神健康狀況,與使用互聯網密切相關,可見使用互聯網可能成為解決精神健康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案,特別是在不容易獲得專業精神健康服務的中等收入國家,例如中國內地。
在線娛樂減少孤獨感
互聯網提供各種有助改善精神健康的服務和產品,如網上購物、在線學習、社交網絡和數碼化的健康資源,這些都能幫助中老年人與外界保持聯繫和互動交流。然而,研究強調,沒有一個適合所有地方的解決方案,最有效的方法是因應每個人的遺傳、社會背景和行為因素,按需要設計適當的精神健康計劃。
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和港大同心基金數據科學研究院的張清鵬教授領導,他表示:「長者通常要面對行動不便的問題,限制了他們的活動,使用互聯網為他們提供一個有效途徑,獲取健康相關資訊,同時提供一個重要的社交和在線娛樂的渠道,助他們減少孤獨感,保持社交聯繫,並改善整體生活質量,對他們的精神健康帶來積極影響。」3
利用AI進行智能和個性化的癌症治療
在另一個研究方案中,張教授的團隊利用醫學信息學和醫藥的人工智能(AI)來革新癌症治療。這個創新的方法包括構建腫瘤免疫微環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的數學模型,以分析各種類型的免疫細胞和癌細胞的共同演化,這些基礎研究有助發展先進人工智能技術,為病人設計最佳治療方案。
張教授的團隊在最近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一系列創新的數學模型,為個別病人的癌細胞的演化進行分析,還開發了一套深度強化的學習演算法,為個別癌症患者尋求最佳的用藥策略。臨床試驗數據結果顯示,這個方法可為病患者大幅度地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並同時減少藥物劑量,為各類癌症的個性化適應療法提供突破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