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新冠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

0
1992
views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香港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息息相關。

究發現,即使新冠病人體內的病毒已清除,但腸道微生態失衡的狀態卻仍然持續,可能導致一系列長期病徵,這種狀況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因此,全面的治療方案不應單是清除病者體內的新冠病毒,亦需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

新冠肺炎後遺症

「長新冠」(或稱新冠肺炎後遺症)是指新冠患者康復後出現持續超過12周的症狀,包括最常見的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

中大醫學院跟進了30名本港新冠肺炎病人感染後六個月的情況,發現當中八成病人仍持續出現症狀,三分之一受訪者更有三種以上的症狀。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表示:「腸道微生態調節我們的免疫能力,若失去平衡,健康便會出現問題。目前醫學界仍未清楚新冠肺炎對健康的長遠影響,但八成病人在感染六個月後仍出現症狀,情況令人憂慮。是次研究發現出院後的新冠患者腸道微生態仍持續失衡,導致免疫力下降,與『長新冠』有密切關聯。我們早前有研究指四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與新冠患者相似,因此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從而增強免疫力以對抗新冠肺炎、減輕病情的嚴重性及促進病癒,實在是刻不容緩。」

研究結果

為了解腸道微生態失衡對新冠肺炎的影響,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在2020年2-5月間,收集了100名新冠肺炎住院病人的血液及糞便樣本以及病歷。這些從病人樣本所得的數據與78名沒有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士提供的樣本作比對。

主要結果如下:

  • 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與其腸道微生態失衡程度一致
  • 微生態失衡與血液內的炎性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及反映器官受損的標記關連密切。
  • 與沒有感染的人相比,新冠病人腸道內的「壞菌」較多。
  • 新冠肺炎患者缺乏已知能夠調節免疫力的「好菌」
  • 患者病毒清除後30天,「好菌」的水平仍然偏低。

中大醫學院腸胃及肝臟科助理教授麥詠欣醫生指出:「我們在今次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組合與針對新冠肺炎的免疫反應及隨後的組織受損有關。此外,大部分患者在感染後六個月仍持續出現『長新冠』症狀,意味腸道微生態失衡,不但可影響新冠肺炎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出現細胞因子風暴的風險,更與痊癒後的身體狀況息息相關。」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總結:「腸道微生態失衡與感染新冠肺炎後病情的嚴重程度、出現持續相關症狀,以及持續發炎的病徵都有密切關連。我們的臨床數據顯示補充腸道所缺乏的益菌可以紓緩病情及促進抗體產生,現正研究利用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以減少『長新冠』的風險。」

有關研究結果剛在國際期刊「Gut」發表。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