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技術 減大腸癌手術風險

0
1620
views

與微創切除手術相比,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一種更先進的微創內窺鏡介入治療,中大外科團隊優化此項技術系統,令治療早期腸癌更有效安全。

窺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切除淺表層消化道癌症的技術,最大優點是可以讓病人保留完整器官,但操作技術的要求高,亦有一定程度的穿孔及出血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由2010年起與新加坡的研究員合作開發機械人內窺鏡平台,專用於提升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消化道癌症的安全度及成效,2011年,中大醫學院成功運用第一代技術雛型進行內窺鏡手術機械人ESD治療早期胃癌。其後,研究人員修改機械人內窺鏡平台的設計,並開發適用在大腸進行ESD的EndoMaster EASE系統。中大外科團隊於今年5月起使用EndoMaster EASE系統進行臨床研究計劃,並順利完成全球首個案例。團隊相信新技術將增強內窺鏡切除術的成效,讓更多需要進行ESD手術的早期大腸癌病人受惠。

確診早期大腸癌病例上升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行第二位。治療方案大致根據不同患病期數擬訂,早期大腸癌患者多數以傳統手術或內窺鏡手術進行腸道切除治療。隨著香港政府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估計將有更多大腸癌患者於早期階段確診,或可接受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切除癌組織。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組吳兆文教授表示:「開腹或腹腔鏡切除術是大腸癌的常規手術治療,內窺鏡治療(包括內窺鏡黏膜切除術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則是創傷性較低的手術,適用於早期癌症。而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更可將整塊附於黏膜的病變組織連同周邊邊緣及黏膜下的病變組織一併切除,徹底根治癌症,減低復發機會。不過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手術需時較長,倘若由經驗較淺的內窺鏡技師進行程序,或會增加手術期間腸道出血及穿孔風險。現時大腸癌篩查計劃普及,早期患者數目在全球均有上升趨勢,因而有需要改良ESD技術以配合患者的增長。就香港而言,經大腸癌篩查計劃而確診的個案,超過六成屬早期患者。」

2019年,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窺鏡中心已為超過150名早期大腸癌的病人進行大腸ESD手術。

新系統減低傳統技術困難

然而,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其中一個主要的技術困難在於切割時欠缺方法掀開及拉高病變組織依附的黏膜。在運用內窺鏡進行黏膜下切割時,醫生或內窺鏡技師需要花大量時間保持黏膜層的視野清晰。由於傳統的內窺鏡設計只能配合內置切割刀,以單一角度及單一方向操作,因此ESD是不容易學習及操作。

新近開發的EndoMaster EASE系統則是一個靈活的手術平台,配置內窺鏡系統,配有兩隻裝上微型抓手及切割刀的伸縮機械臂,一邊機械臂拉高切割平面,另一邊可以同時進行切割。中大負責領導全球首個運用EndoMaster EASE系統進行內窺鏡手術機械人ESD的臨床研究計劃,於今年5月在香港完成第一個個案。

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表示:「我們過去的臨床前及臨床研究已證實內窺鏡手術機械人有助提升胃及食道使用ESD手術的安全度及成效。然而,結直腸長而彎曲,加上腸壁較薄,有較高的穿孔風險,要進行ESD在技術上是一大挑戰。EndoMaster EASE系統讓我們可以拉高切割平面,提供更佳視野進行黏膜下剝離。團隊至今已成功運用新技術為6名病人進行大腸ESD,沒有出現穿孔個案,病人於手術後一天可以開始進食及於術後兩天出院。依我們的初步觀察,以新一代機械人內鏡平台進行ESD手術治療早期大腸癌是可靠的。新平台現時仍屬臨床研究階段,我們將繼續招募合適病人參與測試。」

趙教授補充,團隊早前發表的臨床前研究亦證明,沒有操作內窺鏡經驗的醫生亦可以利用機械人內窺鏡平台完成ESD手術。他認為新一代機械人內窺鏡平台的出現標誌著內窺鏡治療進入新紀元,亦鼓勵更多內窺鏡技師學習及進行安全的ESD手術,以治療早期消化道癌患者。3

Previous article胃灼熱
Next article陰道炎藥物治療
SHARE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