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发现鼻咽癌免疫抑制新靶点

0
1302
views

港大医学院研究发现一种全新的鼻咽癌亚型及在肿瘤微环境中与EB病毒高度相关的免疫抑制现象,有潜质作为治疗靶点。研究已在《eBioMedicine》发表。 

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在世界其他地区并不常见,却多见于东南亚及中国,尤其广东及香港,故又称广东癌。在香港,鼻咽癌是20-44岁男性最常见的癌症,发病率在男性中排名第八。

95%与EB病毒相关

由于在世界其他地区不常见,其发病机制也未明确,因此鼻咽癌的研究非常依赖本地资源,而香港的病例,95%都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关,所以了解鼻咽癌的发病机制,尤其与EB病毒的关系,对推进这致命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同时亦是鼻咽癌研究领域的重点。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全新的鼻咽癌亚型及在肿瘤微环境中与EB病毒高度相关的免疫抑制现象,有潜质成为治疗鼻咽癌的靶点。

甲基化

研究团队使用了尖端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患者的肿瘤样本,以解构鼻咽癌的表观遗传变化。在带有EB病毒的鼻咽癌肿瘤中有一种称为「全面高度甲基化」(Global DNA Hypermethylation)的现象,意思是癌细胞内DNA序列的甲基数目大规模增加。这些甲基的功能就像一个关闭按钮,令抑制肿瘤的基因失去作用,从而促进肿瘤生长。在非EB病毒癌症中很少观察到全面高度甲基化的现象,因此,在传统医学观点上认为,全面高度甲基化与EB病毒有关,更是鼻咽癌发病的关键。然而,研究团队亦发现20%的鼻咽癌病例却是「全面低度甲基化」(Global DNA Hypomethylation)的,即甲基在DNA序列上大规模减少。研究指,EB病毒可能重新编辑癌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通讯,从而令癌细胞不被免疫系统破坏。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助理教授代葳博士指出:「肿瘤虽然同样被EB病毒感染,却有不同的甲基化现象,但传统发病机制中并未有这种发现。更重要是,在鼻咽癌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全面低度甲基化的鼻咽癌病人是否通过另类新机制而发病,了解这些病人的生存率有没有不同、临床表现及对治疗的反应,从而帮助医生根据病情量身订制处方。」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名誉教授龙李梅瑞教授补充:「由于抑制免疫性的细胞讯号与EB病毒相关,这些通讯对肿瘤具有高度特异性,有望成为鼻咽癌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我们现在正设计实验来探索这种可行性,并尝试了解与新鼻咽癌亚型相关的临床意义,希望研究能够帮助香港的鼻咽癌患者踏上康复之路。」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