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護士常出現偏頭痛

0
1215
views

這幾年新冠疫情中,前線醫護人員一方面要照顧病患者;另一方面要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無論身心都極其疲憊,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最常見之一便是偏頭痛。

港醫護聯盟聯同護士學校校友會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了解護士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徵兆的情況。調查訪問了234名護士,其中4成半為36-55歲,有5成半過往一年有輪班工作。7成受訪者工作地點為公立醫院;其餘為非牟利機構及私營機構。

自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87%受訪護士工作量有所增加,精神壓力及偏頭痛是較顯著的問題,逾8成受訪護士出現肩頸背痛、感到煩躁或憤怒、失眠或難以成眠、偏頭痛、胃痛及消化不良等。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包括因頭痛而減少體能活動或影響思考、頭痛通常持續多於4小時、有頻密或劇烈的頭痛、頭痛時通常感到惡心,以及頭痛期間感到畏光或畏聲。

百萬港人患偏頭痛

偏頭痛是全球常見疾病的第三位,據統計全球約有10億患者,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3倍,其中以35-39歲人士患病率最高。

偏頭痛是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受刺激下釋放神經傳導物質降鈣素相關基因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引起頭部血管擴張造成,病發一般分4個階段,包括前驅期、預兆期、頭痛期和恢復期。無論哪個階段,偏頭痛均會給患者身心造成痛苦,以至影響生活、社交和工作。

至今偏頭痛的成因尚未有確切結論,估計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結合造成,經期、壓力、睡眠過多或不足、暴露在強光下、強烈的氣味、天氣變化和脫水等,均有可能誘發偏頭痛;部分食物亦可能誘發偏頭痛,例如芝士、酒精、巧克力、味精及加工醃製食品。

治療偏頭痛易出現過度用藥  

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醫生指,治療偏頭痛可使用急性紓緩藥(止痛藥)和預防性藥物。止痛藥有撲熱息痛(Paracetamol)、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鴉片類藥物(Opioids)、麥角胺(Ergotamine)和曲坦類藥物(Triptan),治療有機會出現過度使用藥物引致惡性循環。

傳統預防偏頭痛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Beta-blocker)、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channel blocker)、抗癲癇劑(Antiepileptic drug)及肉毒桿菌(Botulinum Toxin)。此外,亦有較新的預防性藥物抗CGRP單株抗體(Anti-CGRP Monoclonal Antibody),需一個月或三個月一次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

區頴芝醫生認為,若偏頭痛影響生活質素、每月發作次數頻密、急性治療的效用有限,以及有過度使用急性治療的風險。若因副作用而無法適應,則最好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嚴重度和持續時間。一般在3個月治療後,一半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可下降50%。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