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刺针》发表一项为期十年的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发生的持续社会动荡可能影响当地成年人的精神健康,或令精神及社会心理支援服务需求大幅上升。
香港自2019年6月开始经历由已经撤回的《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法例(修订)条例草案》所引发的社会动荡,过去七个月以来,由和平示威演变至暴乱。世界其他地区在出现大规模社会动荡之后 —— 例如美国2014年发生的密苏里州圣路易郡佛格森动荡(Ferguson Unrest)及2015年巴尔的摩动荡(Baltimore Unrest),都有相关研究报告该处地区人民的抑郁症和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
患病率与恐袭地区相似
过去十年,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大型的、以人口为基础的「爱+人」队列研究,合共收集连续九次的纵向数据,在社会动荡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评估市民所承受的精神健康负担。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评估疑似抑郁症和怀疑创伤后压力症(Suspected PTSD),其中包括曾经直接暴露于创伤性事件 —— 如目击发放催泪弹或目击肢体暴力情况等的患病率,以及出现抑郁症和创伤后压力症症状的人数比例的变化。研究同时探讨与社会动荡有关的风险因素(已因应调查样本的社会和人口特征,以及2019年社会动荡之前由医生确诊的抑郁症或焦虑症病史作出调整),并就潜在的医疗需求作出评估。
根据该研究最新估计,于2019年香港出现持续的社会动荡期间,接受调查的18岁或以上香港居民中,患有疑似抑郁症(Probable Major Depression)的人数比例,为2014年「占领中环运动」前一般社会状况的五倍。另一方面,出现创伤后压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人数比例,亦由2015年3月,即「占领中环运动」完结后估算的5%上升至2019年9-11月的近32%。研究人员指出,其精神病症的患病率与经历大型灾难、武装冲突或恐怖袭击的地区相类似。
精神健康状况受影响的受访者中,只有少于半数表示会寻求专业协助,但研究人员估算,对公营医疗系统所提供的精神健康服务需求可能增加约12%。因此精神健康服务提供者应该为此作准备,并有需要增加相关服务。
共同领导此项研究的港大医学院梁卓伟教授指出:「香港显然缺乏足够资源面对额外的精神健康服务需求。香港精神科医生的人均比例大约只有英国一半,而此前公营医疗门诊服务的平均轮候时间最长达64周。我们有需要增加精神健康及社会支援服务的供应。」
常关注政治事件者高危
此项研究是全球规模最大及跟进时间最长、针对社会动荡对当地人口精神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不过,研究人员指出,在评估社会动荡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时,受到多项数据以及研究方法上的限制,当中包括用作评估抑郁症及创伤后压力症的工具潜在量度误差;多项关于受影响者寻求专业协助行为上的假设;精神病理学;以及社会动荡的持续时间及性质皆有可能影响有关估算的准确度。
研究人员表示是次研究的发现只提供观察性关联而非因果关系,并指出是项研究有不少局限,包括可能低估了香港人口实际上承受的精神负担,因有关研究并无包括事件占相当比重的18岁以下示威者,同时亦没有特别过度采样(Oversampling)评估警务人员的精神健康。研究亦显示,每天使用社交媒体两小时或以上来关注社会政治新闻和事件的成人,有较高风险患上疑似抑郁症或怀疑创伤后压力症。不过,家庭的支持或可缓冲压力对精神健康的负面影响,或能有效地减低患上抑郁症的风险。
共同领导研究的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临床助理教授倪宇轩医生表示:「随着全球多个主要城市,包括巴塞隆拿、德里、巴黎和圣地亚哥等地于2019年内均先后发生社会动荡事件,了解社会动荡如何影响人口精神健康在公共卫生层面上尤其重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