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鈣質不能治骨質疏鬆

0
2388
views

據估計,本港約有四成65歲或以上人士患有骨質疏鬆症,此症有機會導致連環骨折,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有調查顯示,逾三成受訪女性認為「駝背」為患骨質疏鬆症病徵,卻不知道部分常用藥物也可增加患骨質疏鬆的風險,反映公眾對骨質疏鬆症存在誤解。

群關注本港骨質疏鬆情況的醫護專業人員、非政府組織及社會企業,為推動政府訂定政策以減少骨折個案成立了「骨質疏鬆基層醫療大聯盟」,期望透過活動及先導計劃展示篩查的效用,冀有關當局及早增撥資源,減少脆性骨折個案。

為了解本港女性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骨質疏鬆關注組於2019年3月,成功訪問了606名35歲以上女性,結果發現有受訪女性認為,感到骨痛或出現駝背即代表患有骨質疏鬆症。此外,有46%受訪女性不知道糖尿病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部分常用藥物會增加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甚至有近八成受訪女性認為食鈣片或維他命D補充劑可治療骨質疏鬆。骨質疏鬆關注組主席兼註冊社工黃敏兒表示,調查反映本港女性對骨質疏鬆症存在誤解。

駝背即已有腰椎骨折

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會長黃仕雄醫生表示,駝背即已出現脊椎骨塌陷,脊髓受壓可引致腰背痛;若出現駝背才求診,顯示骨質密度已屬偏低水平,隨時於短期內二次骨折,後果堪虞。黃醫生指,隨著年紀漸長,骨質流失會令骨質密度減低,骨骼變脆,容易折斷,即使只是在站立高度或以下輕微跌倒亦可引致骨折,即「骨質疏鬆性骨折」或「脆性骨折」。

鈣質不足以治療骨質疏鬆

至於有受訪者誤以為服用鈣片便可治療骨質疏鬆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引述一項在新西蘭進行,分析骨質密度偏低的更年期後婦女和她們的膳食鈣質攝入量的研究,顯示每天平均進食約1,361mg膳食鈣的組別,與每日平均進食約469mg膳食鈣的組別,兩組在過去6年所流失的骨質相若,可見更年期後婦女增加鈣質吸收並不足以治療骨質疏鬆。另外,部分常用的糖尿藥、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及胃藥,因分別會減慢造骨或減少腸道中的鈣吸收,亦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香港情況

本港2018年有9,590宗髖骨骨折個案,有研究顯示,23%髖骨骨折患者需入住安老院舍。至於骨折患者,約有七成會失去活動能力,大約17.3%患者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大部分髖骨骨折與骨質疏鬆症有關,預測未來10年本港每年髖骨骨折個案將會大幅增加53%至近15,000宗。而一項2019年10月於《Archives of Osteoporosis》發布的回顧性分析,涵蓋2004-2018年間於香港主要公立醫院確診骨折而年滿50歲的患者,49.5%於首次骨折後兩年內出現二次骨折;研究指出,骨折後首兩年為治療骨質疏鬆及預防跌倒的「黃金期」。

骨質疏鬆為退化性疾病,正確監察及全面治療有助預防骨質流失所帶來的影響。目前最為醫學界認同的檢查骨質疏鬆方法為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若同時配合藥物、均衡飲食及適當恆常的運動,可減低出現骨折的機會。

黃仕雄醫生指,本港於2012-2014年間,在11,397名骨折患者中,僅3.5%人於骨折後一年內獲公營醫療機構安排DXA檢查;而公立醫院DXA的輪候時間最高長達7.5年。

推行篩檢減醫療開支

香港大學醫學院藥理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張正龍博士指出,公立醫院每年用於治療骨折的直接成本高達15億,預計會不斷上升,為減低骨折個案,篩檢高危組別進行DXA更具經濟效益。香港大學醫學院藥理藥劑學系的團隊將廣泛應用的「亞洲人骨質疏鬆自我篩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加以改良,研發專為香港人而設的骨質疏鬆風險篩查方法,只需回答年齡、體重及之前是否有非意外而導致骨折3條問題,便可得出骨質疏鬆風險評估。

「骨質疏鬆基層醫療大聯盟」推出骨質疏鬆基層醫療先導計劃於葵青區開展,目標是提升市民對疾病的認識、骨質疏鬆症預防知識及自我管理能力,同時改善治療率及跟進個案。大聯盟建議政府推廣骨質疏鬆症的健康教育和鼓勵大眾預防骨折,將骨質疏鬆篩查納入地區康健中心的常規服務範圍,以及資助65歲或以上市民接受DXA檢查。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