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医学院及威尔斯亲王医院心胸外科团队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血脂水平与病人在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的长期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亦计算出患者最佳的胆固醇水平。详情已于医学期刊《JTCVS Open》发表。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常见治疗冠心病的外科手术。手术会在阻塞的动脉位置附近搭建血管绕道,改变血液流通的路径,从而改善心脏的血液及氧气供应。医学文献指,持续的血脂水平异常与术后的晚期心源性死亡相关,因此医生普遍会为病人处方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以延缓术后再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或隐静脉移植物出现阻塞,继而触发心肌缺血。然而,不同的国际指引对控制胆固醇水平所建议使用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剂量存在差异。
冠心病患者在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因此维持理想的血脂水平对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十分重要。血脂(Lipid)是指血液中的脂肪,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及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两大类。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
评估最佳血脂水平
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心胸外科组主任黄鸿亮教授表示:「目前香港遵循欧洲心脏病学会采用较严格的胆固醇水平指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1.8mmol/l),但实际上能够达到该标准的患者比例很低。因此,我们认为有需要进行一项长期研究,了解本港患者的健康状况,评估最佳的血脂控制水平,以及哪种血脂成分对长期健康的影响最大。」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及威尔斯亲王医院心胸外科团队跟进309名于2007-2008年间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人,分析他们的健康状况。研究跟进时间的中位数为12.5年。主要发现: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作独立因素,评估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的心源性死亡风险。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上升1mmol/l会令心源性死亡风险每年增加2.3%。
- 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维持于3.2mmol/l以下的病人中,97%在术后十年都没有发生心源性死亡,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超过3.2mmol/l的病人,每10人中就有1人(13%)在术后十年因心脏问题死亡。
- 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维持于2.3mmol/l以下,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应低于3.2mmol/l。
- 三酸甘油酯是唯一与再度出现心脏并发症相关的血脂成分
使用较高剂量药物
威尔斯亲王医院心胸肺外科驻院医生林诺贤表示:「我们的研究证明,血脂水平有助预测病人在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的心源性死亡或心脏不良事件风险。由于最理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维持于2.3mmol/l以下,建议病人术后需要采用较高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减低再次出现心脏问题的风险。我们亦发现很多病人未能跟随临床指引控制胆固醇水平,希望这个研究能提醒病人要持之以恒地管理自己的血脂水平。」
威尔斯亲王医院心胸肺外科顾问医生郭慧婷表示:「威尔斯亲王医院每年平均完成150个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占公共医疗系统病例的42%。香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粗死亡率为全球较低的地区之一,只有1-2%。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虽然是复杂的大型外科手术,但科学数据证明,只要妥善控制胆固醇水平,绝大部分病人在术后10年内都不会因心脏原因而死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