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发现渐冻人治疗新标靶

0
208
views

中大研究团队发现,神经元中转录因子YY1的功能受干扰而激活的信号通路会引致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可作为治疗此症的药物靶点。有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又称「渐冻人症」,是一种成年发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大脑和脊髓,导致肌肉无力、协调能力丧失并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全球渐冻人症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约有4.4人,至今仍未有治愈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浩然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英国牛津大学最近一项合作研究项目,揭示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人症)的一种新发病机制。为确定渐冻人症的治疗靶点,陈浩然教授、博士后研究员陈哲凡博士及其团队研究了渐冻人症中基因转录调控的潜在机制,证明了转录因子Yin Yang 1(YY1)在渐冻人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功能紊乱。这种紊乱降低了YY1目标基因Fuzzy的表达,进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

治疗新靶点

当这致病信号通路被抑制时,渐冻人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功能障碍得到改善,凸显了该信号通路可作为治疗渐冻人症神经毒性的潜在药物靶点。研究团队目前正在筛选新的候选药物并测试它们在细胞和果蝇模型中抑制神经细胞死亡的功效。随后,团队计划在鼠类和灵长类模型上测试有潜力的候选药物以进一步评估其有效性。

陈浩然教授表示:「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治愈渐冻人症患者。揭示潜在的疾病机制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渐冻人症的发病机制,更重要的是,为开发新候选药物提供指引,以对抗这种致命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我们相信,我们的工作将为渐冻人症的治疗干预提供新的视角。」

渐冻人症难确诊

香港肌健协会建立渐冻人症患者资料库,显示患者平均花近一年时间才确诊,大多已严重残疾。为掌握患者的情况及需要,香港肌健协会早前获医学生义工协助,建立香港首个「渐冻人症患者资料库」,资料库共收集全港四分一患者的数据。

香港肌健协会会长吕文林先生指:「从我们的资料库调查得知患者平均于55岁发病,初期病征分别为手及脚无力(53%及42%)。由于初期病征难辨认,患者平均向4名医生求医、进行5次详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活检、抽骨髓等)才确诊渐冻人症;平均花近1年时间,12%更逾2年。三分之二患者现已严重残疾,其日常活动能力仅及晚期癌症患者的三分之一。大多数患者于50岁或以上发病,存活时间由数个月至10年不等,中位数为3年。」

目前,渐冻人症尚未有显著疗效的药物,患者的思维及感官不受影响,可以清晰感受身体机能急剧恶化。犹幸尚有复康治疗可有效纾缓病征、减少并发症及维持生活质素。香港肌健协会中心主任苏美英姑娘坦言:「很多病友不只渴望求存,更希望能有尊严地生活、走动,享受与家人相聚。现时有不同辅助和非入侵性治疗,以至手术可帮助患者纾缓病征,而适切的科技及复康支援,例如看似简单的碳纤维脚托及咳痰机,已对患者有莫大帮助。」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