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流行,全球死亡数字已超过150万,可幸疫苗陆续面世,其中甚至被某些国家紧急批核使用。究竟现时的新冠疫苗是如何达到免疫效果?是否安全?是否需要全民接种?疫苗又是否能结束这场大流行?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在传媒小组访问中,学会会长崔俊明药剂师联同感染及传染病科专科林纬逊医生,逐一拆解我们对新冠疫苗的各种疑虑。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主要经飞沫传播,大约有20%患者病情严重,并会出现呼吸困难,亦有部分感染者只有很轻微或不明显的症状,而一般常见症状包括发烧、乏力、干咳、头痛、丧失味觉或嗅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医护人员(需照顾病患者)、60岁以上,以及患有心肺疾病、糖尿病或免疫力受损等慢性病患者均属高危。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50岁或以上群组患新冠肺炎后,死亡率为18-29岁年轻人的30-630倍;而根据本港医管局数据,70岁或以上的感染者死亡率达7.3-34.1%,长期病患者死亡率为8.1-13.5%。
群体免疫
新冠病毒比沙士病毒可更稳固地黏附在人类细胞,不少患者病毒量高但无症状故而未能确诊,却因病毒量大而造成高传染性。要有效遏止疫情,需达至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 即一个地区内大部分人口对某种特定疾病免疫。当有足够人口对某种疾病有抵抗力,便能将疾病感染减低。
达至群体免疫两种方法:
自然感染
根据世卫数据,必须有六至七成人口对新冠病毒免疫,感染率才会开始下降。以本港750万人口推算,需逾450万市民感染新冠病毒才能达至群体免疫。然而,在达到群体免疫之前,自然感染可能已造成大量病人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令医疗系统无法负荷。
大规模接种疫苗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好方法,当一个社区内大多数人接种了对抗某种疾病的疫苗,即限制了该病原体的传播能力,从而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间接保护了不能接种疫苗的群组,例如初生婴儿及免疫系统受损人士。
疫苗的研发
鉴于新冠病毒的受体黏附性强及传染性高,除了保持社交距离等短期措施外,长远还需群体免疫,世卫认为大规模接种疫苗是有效可行的方法。不少国家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期已积极研发新冠疫苗,更将多个科研程序同步进行,故此能于短短一年内成功研发新疫苗及进入第3期临床,并通过安全及成效监测等工序。
相对传统疫苗研发时间一般长达十年,新冠疫苗研发速度之快确实令人惊异。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药剂师指:「研发过程绝对是与病毒突变速度斗快,愈早研发出有效疫苗及接种,愈能尽快控制疫情。」
研发疫苗5个主要方向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s)亦称基因疫苗,分DNA和RNA两种。现时新冠肺炎的核酸疫苗为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疫苗,例如复星医药、BioNTech及辉瑞药厂研发的BNT162b2,莫德纳及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研发的mRNA-1273。
核酸疫苗是最新的疫苗研发技术,简单说就是抽取病毒内部分核糖核酸编码蛋白,附加脂质后输入人体,从而激发人体对新冠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疫苗中的遗传信息含量不足以产生病毒蛋白,仅能诱导免疫系统「认为」人体受到病毒入侵,从而自发制造抵抗病毒的抗体 —— 免疫原(Immunogen)。mRNA疫苗BNT162b2是首款获紧急使用授权批核的新冠肺炎疫苗,于2020年12月2日获英国批核使用。
病毒载体疫苗
病毒载体疫苗(Viral Vector Vaccines),例如牛津大学与阿斯利康药厂合作研发的AZD1222。原理是使用其他无害的病毒作为载体将冠状病毒基因带入人体,不会致病而能产生冠状病毒蛋白,诱发人体免疫反应,较常用于伊波拉疫苗。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irus Vaccines)是使用已灭活的病毒,令疫苗不会致病,但仍能引发免疫反应,常用于季节性流感疫苗。
以蛋白为基础的疫苗
以蛋白为基础的疫苗(Protein-based Vaccines)可分为次单元疫苗(Subunit Vaccine)及病毒样颗粒疫苗(Virus Like Particles Vaccine,VLP),原理是使用模拟病毒的无害蛋白质片段或蛋白质外壳,注入人体引发免疫反应。常用于乙型肝炎、子宫颈癌疫苗。
减活疫苗
减活疫苗(Weakened Virus Vaccines)是使用已弱化的病毒,令疫苗不会致病,但仍可引发免疫反应,常用于轮状病毒、卡介苗、德国麻疹及水痘疫苗等。
候选疫苗有效率达70-95%
在率先公布第3期临床研究初期数据的3种候选疫苗中,两款mRNA疫苗(BNT162b2及mRNA-1273)有效率均达94-95%,另外病毒载体疫苗(AZD1222)有效率为70%。mRNA疫苗BNT162b2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族裔及65岁以上参与研究者的有效率相若。两款mRNA疫苗临床研究参与者对疫苗均有良好的耐受性,没有发现严重安全性问题。常见副作用是疲累(BNT162b2:3.8%;mRNA-1273:9.7%)和头痛(BNT162b2:2%;mRNA-1273:4.5%)。BNT162b2及mRNA-1273均已向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申请紧急使用授权,预计BNT162b2疫苗于年底及2021年可生产5000万剂及13亿剂,而mRNA-1273疫苗于年底及2021年可生产2000万剂及5-10亿剂。
mRNA疫苗需深冻保质
信使核糖核酸(mRNA)十分脆弱,遇上高温会分裂失效,故此mRNA疫苗在外国生产再运到香港,必须特定的冷藏技术保存。mRNA-1273疫苗需保存在零下20°C,BNT162b2更需在零下70°C储存及运送。零下20°C为一般超级市场冻肉柜的温度,而于零下70°C运送的疫苗则需特设的「冷链物流」运输。
疫苗的6个迷思
- 如何计算疫苗功效?
疫苗效力(Vaccine Effectiveness,VE)是量度接种者减少感染个案的比例。若VE为90%,则表示接种组别的疾病感染率降低了90%;或与未接种疫苗的情况相比,接种组别的感染数字少90%。
- 为何疫苗不是100%有效?
影响疫苗功效因素有很多,如年龄、共病,过往接触病毒及接种后的时间等。CDC最新研究显示,以流感疫苗为例,即使流感病毒与流感疫苗完全匹配,于流感季节接种流感疫苗亦只可使总人口患流感的风险降低40-60%。世卫指,新冠疫苗只要是安全且50%有效已属可以接受。
- 多少人接种才能达至群体免疫效果?
为获得群体免疫效果,有抗体的人口需要达到一定的百分比(视乎疾病的传染性),例如麻疹大约需要90-95%人口接种疫苗,而小儿麻痺症约为80-85%。医学界尚在了解新冠肺炎的群体免疫情况。
- 接种疫苗后,是否不用戴口罩?
3种候选疫苗的成效为70-95%,意味着仍有5-30%人即使接种了疫苗仍未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原(Immunogen),仍有机会感染新冠肺炎,因此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接种疫苗是否安全?
疫苗审核需要大规模第3期临床研究以证实其成效及安全性,而香港卫生署批核的疫苗需通过两个外国相关机构批核(如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欧洲药品管理局),证明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且符合国际上严格的要求。
- 哪些人应该接种疫苗?
根据世卫资料显示,高危群组人士应优先接种疫苗,包括:
- 长者及长期病患者(感染后的死亡率和出现并发症率较高)
- 医护人员(需照顾病患者)
仍需勤洗手
感染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林纬逊指:「医护人员需照顾患者,而长者和长期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出现率明显较高,因此这些高危群组应优先接种疫苗。此外,若有足够人口对新冠病毒免疫,通过减少疾病爆发的可能性,能够减低无法接种疫苗群组接触病毒的机会。然而,在接种疫苗后,仍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戴口罩和勤洗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