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脸神经炎

0
351
views

脸神经炎亦即是中医所说的「脸瘫」。脸瘫是由于寒风长时间吹拂脸部,造成脸部经络气血组织不通,脸神经因缺血而麻痺,脸部一侧松弛,出现功能障碍。脸瘫最容易发生在入冬之后,不分男女与年龄。

神经炎亦称周围性脸神经麻痺,为脸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感冒、病毒感染有关,一部分患者在着凉或头脸部受冷风吹拂后发病。故以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凉而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

茎乳突孔(脸神经管内段)内的骨膜炎也可产生脸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略多。

病征

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双侧者甚少见。通常急性起病,一侧脸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可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有的病人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或脸部的轻度疼痛,病人往往是清晨起床洗脸漱口时发现口角歪斜、脸肌麻痺。病侧脸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脸部被牵向健侧。脸部肌肉运动时,因健侧脸部的收缩牵引,使上述体征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闭目时瘫痪侧眼球转向上内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巩膜。鼓气和吹口哨时,因患侧上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沬自该侧淌下。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致外溢。

一部分患者尚有病侧前三分之二舌部味觉减少甚至丧失,听觉过敏,病侧乳突部疼痛以及外耳道或鼓膜中出现疹,或病侧泪液分泌减少和脸部出汗障碍等。脸神经麻痺如恢复不完全时,常可产生瘫痪肌的挛缩、脸肌痉挛或联带运动,也就是脸神经麻痺的后遗症。瘫痪肌的挛缩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加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常易被误认健侧为病侧。但若病人作主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挛缩侧的脸肌并不收缩,而健侧脸肌收缩正常。脸肌痉挛为病侧脸肌发生不自主的抽动,于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

临床常见的联动症状是当病人瞬目时即发生病侧上唇轻微颤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闭合,试图闭目时,病侧额肌收缩,进食咀嚼时,病侧眼泪流下或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汗液分泌等表现,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病损后再生的神经纤维长入邻近其他神经鞘细胞通路而支配原本属于其他神经纤维的末梢,通常在起病后1-2周内开始恢复,大约75%的病人在几周内基本恢复正常。

脸神经炎相当于中医的「脸瘫」,俗称吊线风、歪嘴风,其病程为2-12个月,若治疗不当或失治,同侧和对侧又可发生,尤可留下难治的脸肌痉挛等后遗症。

中医学说

本病由风邪入中脸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以突发脸部麻木,口眼㖞斜(因病而致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宋代医学理论家陈无择认为「痿由内脏不足之所致,若不任用,亦无痛楚,此血气之虚也」。

内脏何以不足?无非随情妄用,喜怒劳逸,以致内脏精血虚耗,由此血脉、筋骨、肌肉,则痿弱无力以运动,此为痿病的根本原因。本病脸肌弛缓不用,显然由气虚血少,风邪乘袭相搏而致,治疗应当大补气血,佐以袪风熄风,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脸神经麻痺主要为脸肌弛而不用,而肌肉为脾所属,因而用强肌熄风汤则重用北耆、白术、山药、当归大补脾气、脾阴、脾血以强肌。由于风乘虚入或风因虚扰,用白芷、牛蒡子、蜂房以袪外风,以地龙(蚯蚓)、全蝎、蜈蜙、僵蚕熄内风。袪外风用有所异,熄内风功有不同,白芷袪风消肿,蜂房袪风止痛,牛蒡子不仅袪风消肿,更可散风热而解毒,地龙去热熄风通络,全蝎、蜈蜙解毒散结熄风,僵蚕可熄风又可袪风,二者齐用。凡肌脸松弛,止痉药用之宜慎,故全蝎、蜈蜙剂量从小。方中桂枝温经通阳,大青叶、甘草,苦甘化阴,清热解毒,气虚必凝瘀,风动必夹痰,选用水蛭、蟅虫以化瘀,南星、半夏以燥湿化痰。又佐马钱子,散血热而润动脑髓神经。全方药味组成适宜,量有轻重,用有主次。为脸神经麻痺治疗的首选方剂。

脸肌痉挛

脸肌痉挛是脸神经炎的一种后遗症,是由于脸神经炎经治一年未能完全恢复,而留下病侧脸肌发生不自主的抽动,口角反牵向患侧,鼻唇沟加深,眼裂缩小,每于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

本病由于日久,痰浊血瘀阻滞脉络,血虚筋脉挛急而致口眼㖞斜,脸肌时有抽动之症,仍然属于「脸瘫」、「口眼㖞斜」范畴。但本病始发病因体虚受风,之所以久久不愈,实由血虚和阳气不足而夹痰瘀所致。头为诸阳之首,阳气不足必须补阳升阳,「四末之疾,动而或劲,为风」,本病在脸为高位,唯风可到,时而抽动,必用袪风熄风药,血虚当补血,痰滞当去痰,血瘀需化瘀。

利用升阳养血汤,正是围绕本病的病因病机而兼顾虚实。方中首先重用当归以其养血袪瘀,亦兼「血行风自灭」之义,脾主肌肉,肝主筋,脸肌痉挛,当与脾气虚和肝风动有关,故取黄耆、甘草、升麻、柴胡益气升阳,脾以纯阴而含阳气,脾阴足则脾阳升,又入山药伍之以滋脾阴,营司于肝,为卫之根,用山萸肉补肝而和营卫。痰瘀胶结入络难化,久病风邪入络易伏。仍取全蝎、蜈蜙、僵蚕灵动之气入络扰风,佐以水蛭、蟅虫、地龙等有情之品化瘀,擅长通经络之菖蒲、胆星以化痰。又本病毕竟因为「风从火出」,再加防风以疏散,佐赤芍以凉血泻火。全方治疗本病具有养血升阳,通络止挛之功,效果良好。若便溏需减当归量,若肝肾功能有变化,酌减虫类药。

中医综合治疗

除中药内服外,可用针灸、穴位贴敷、激光、穴位挑刺等。其中以穴位贴敷疗法具有经济方便,获效迅速,无副作用等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巴豆辛热大毒,内含作用极强的巴豆树脂,能烧灼皮肤,使其发生水泡,对穴位产生较长时间的持续刺激作用,温经散寒,疏风通络,当为该病疗法的首选药物之一。

对极少数热毒雍盛患者后期出现的脸肌痉挛,应以熄风化痰,温痉通络为主旨,酌用白芍、葛根、炙甘草、地龙、丹参、薏米等药。白芍柔肝平肝,为治疗该症至药,用量宜大,最多可用至150g。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