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医药有待统一规范

0
2444
views

世界各地都开始以科研态度研究植物药用价值,但是香港的中医药依然良莠不齐,混水摸鱼的中医及错误用中药的例子为数不少,香港除了中医师需要考试制度化之外,药材进口商及药店工作人员亦亟需规范化……

界各国对利用和研究植物药物治疗疾病的兴趣日益浓厚,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找药用植物资源,例如:美国市场来自植物的药物和中间体,一年中销售额达90亿美元,并从世界各地广泛收集各种植物药,已进行初步筛选的品种约达20,525种,前苏联调查了近3千个品种的药用植物,印度近年亦对1千7百种植物药进行筛选,日本研究了4-5百种植物药物的化学成分,其中植物细胞培养工业生产新工艺,日本处在领先地位,其次德国、美国、英国等也很重视这个领域。国内对中西医研究更是长达四十多年(这与当时深爱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毛泽东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高等教育的教材,亦不停改进,现今的香港几所大学办的中医班,却还不敢采用国内的专业教材。

保护主义制造混水摸鱼

基层的错误数不胜数,混水摸鱼的中医并不少见。香港政府曾经成立香港中医药工作小组,同时也请来了国内专家。小组成立了,会议开完了,专家带着失望的印象回去了。但是我们所谓的专业高层人士,谁也没有沉下去看一看,体察一下,错误有多少?仍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

政府对于「毒药」有提名,却不详尽,更没有设立监管制度,普通人可以在药店随便买到一斤剧毒的马钱子,而炮制方法,则一切以卖相为主。二氧化硫的含量几乎占了加工品种的七成以上。品种鉴定更是张冠李戴,冒名顶替。王不留行子变成了果壳;大小蓟非但不分,而且合而为一,变成了既不大,也不小的另类品种;鸡血藤同红藤划上了等号;白前用了白薇顶替,而白薇又用了另一属科替代了;田七真的油上了「油漆」;紫草太贵用不起,干脆就用其他品种染色后再用了;当归用二氧化硫烟到连当归本身的特有香气都被硫黄盖没了。

对于炮制规范,相信政府更不知是何物。人人知晓的廿四味,至今已不齐全,更没有处方一致的廿四味。如果需要廿四味中药才能起到如此清热解毒的功效的话,那么只要按方剂学的君、臣、佐、使去分析,就更不值得花人力物力去研究它的伟大了。

规范中医

药材质量,即其真伪优劣,对于保证临床疗效乃至病人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香港一直以来全靠地方老药工师徒相传,由于各地中药名称习惯不同,中药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的现象常见,品种混淆的问题比较严重。如透骨草为中医外科常用药,据调查有二十科,四十二种,五变科植物,都在不同地区作透骨草使用或称作透骨草,贯众可来源于三十多个不同科、属、种的原植物,仅华东地区就有八个种,分属于三个科,六个属。药材的品种来源不同,所属成分和药效也势必有差异,因此,要引入世界通用的植物(或动物)学知识来鉴别中药材,理清中药的科、属、品种、植物学名,这是一项十分基础的工作,这一点国内已有了很好的样办。

香港现今中医药的工作第一步要做的,应该是纠正错误、规范化及统一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行事,不但中医要考试,更重要的是药材进口商、药店工作人员亦应培训,提高素质,只有把他们规范化,病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那时再进行高科技研究,就不会使科研人员的成果货不对办了。

以往中药中毒事件,在传媒报道中总是大字标题的出现,很多中医界的人士都有苦难言,总觉得文章带有偏见,而不知也该责问一下本身的质素。现在又轮到西医不争气了,频频出事的大医院,使市民感到中西医,都不知谁家可以信任。

作为有政府系统监管的西医,相信任何事故,医务人员的责任是不可逃避的。然而作为一个既无系统,又无监管,亲人也可以做中医的制度下出问题,要检讨的就是政府的监管,其次才是人为因素。

对中医师注册问题,政府不知是为了维护部分人利益,还是内部呆滞,缺乏果断。香港没有资格与国内比,但是面对日本、台湾,乃至欧美等地的成绩,作为中国人都感到羞愧。无论是高层次的决策者,还是身处基层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考虑一下,祖宗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开发的好可能是一个金矿。

统理中药

当代药物学,从医学理论体系讲,突出而占主要位置且能起到较大作用者为西药学和中药学。目前,西药学仍是世界各国在防治疾病过程中的重要药物来源和指导用药的理论依据。但是,近十年来,西药学却发展缓慢,不仅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更为其不断表现的不良反应所困扰,可以说,处于举步艰难的境地。另一方面,为摆脱困境和发展西药学,西医药学工作者正从多途径进行探索。

反观中药学,不仅正为人类提供著大量药物,更因其内在的科学性和临床的有效性,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医药学工作者的重视,可以预见,一个发展的新时期正在到来。

中药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学术角度来说,不仅不保守,而且具有鲜明的进步性。中药学的内容,在古时就不仅只具备一般药物学关系最密切的化学和生物学内容,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物理等多学科内容。可见,中药学是由于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达到的。近百年来,这种吸收工作仍在进行,正在较多地吸收与中药学关系最密切的现代化学和生物的研究结果,如中药的质量控制、炮制加工、制剂制备等,不断吸收化学研究结果,即以所含化合物的组成及性质为依据,在生物活性方面,不断吸收现代生物学乃至西医药的研究结果。如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药物,引入其降血糖、尿糖等作用指标,治疗肝病的药物,引入对转氨酶的影响生化指标等等。国内近年更在开始吸收分子乃至量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

去芜存菁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中药学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对糟粕的扬弃,还是对正确内容的完善与发展,以及对新内容的提出,多不是采取简单否定或肯定的作法,而是对前人提出的已有内容进行多方引证,加以评价,再根据后者的实战和理解,提出正确的意见乃至提出新的内容。

对不同意见和看法,允许保留存在,留待不断实践再验证,最后确定精华与糟柏。这一点很不简单,亦属中药学鲜明进步性的表现,同时体现著继承性和连续性。中医学发展前途的广阔性,是由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在科学性所决定。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状况与药物功效和使用规律,放到宇宙大体系进行综合考虑的,故对中药学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现代科学阐述,是要随着人们对宇宙中各种现象的本质被了解,而不断加深认识,可见发展前途是极其广阔的,但愿在同行们的努力下,高增值的中药业不是晚秋之作。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