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代物质泛滥,而且生活紧张,所以都市人都倾向患高血压多于低血压。但是,不少上了年纪或是身形过度纤瘦的女性都有头晕疲乏的低血压症状,尤其是长者会因为目眩头晕跌倒而造成骨折,严重更会出现晕厥。
许多疾病都伴有低血压或相似症状,常为症状性,在询问病史及测量血压等检查后诊断不难。除症状性低血压外,本病可与以下两种疾病相鉴别。
鉴别诊断
休克
休克的临床表现亦为血压下降,两者鉴别有低血压者病程较长,而休克常发生于严重感染、失血、中毒、过敏、心力衰竭等紧急情况下,病程较短。前者在平卧后,症状可改善;而后者的低血压与症状,与体位无多大关联,如不及时抢救,往往迅速恶化,危及生命。低血压者一般神志清晰,而休克有表情淡漠、神志不清或昏迷。
低血糖
两者均可表现为头晕眼花、乏力或晕厥、血压偏低。但低血糖者有饥饿感、出冷汗或使用降血糖药物史,低血压者一般无此类症状。前者进食或补充葡萄糖后症状可迅速缓解,而后者一般无此变化,两者经测量血压、血糖及详细询问病史,诊断不难。
辨証要点
本病以虚証为主,多为心、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或阴阳俱损为主。辨証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辨阴阳
低血压一症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阳虚者,阴寒内盛,卫外不固,清阳不升,中焦气机不畅。多见头晕眼花,胸闷心悸,脸色白,畏寒肢冷,纳少自汗,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便溏或五更泄泻,舌胖苔薄、脉沉,重取无力。阴虚者,虚阳上亢,可见眩晕目糊、口干、尿少、神疲健忘、乏力、五心烦热、便秘、遗精盗汗、舌液偏燥、少苔、脉细弱。
辨脏腑
本病以心、脾、肾三脏阴阳亏虚为主,且往往三脏三症,夹杂互见。主要辨别虚者以何脏为主。如心气虚则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自汗、少气懒言、脸色白、脉细弱;脾阳虚则见消瘦乏力、纳少腹胀、便溏及中气下陷诸症。舌淡苔薄白、脉沉缓、肾阳亏虚,常见眩晕目糊、腰酸膝软、神疲健忘、畏寒或口干尿少,遗精盗汗、五更泄泻、乏力耳鸣、舌瘦偏红、脉沉细。
西医治疗
对无症状的原发性低血压者可不予治疗,但应嘱其增加体力活动。若有头晕、晕厥等症状,可适当增加食盐。直立性低血压可给予高钠饮食,穿着弹性紧身衫裤或使用强力绷带包扎下肢。症状性低血压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使用药物治疗低血压时,应对血压进行监测,因人而异,并防止出现高血压或卧位高血压等副作用。
体质性低血压
由于不明原因引起收缩压低于90mmHg,同时舒张压低于60mmHg,并以头晕、心悸、乏力、脉弱为主的一种循环系疾病。本病原因有原发性与症状性之分。症状性每因孕妇之胎儿或腹腔和盘腔肿物的压迫,或某些麻醉药阻断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或大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引起心收缩力减弱而心输出量减少所致。原发性者病因不明,急性而严重者,由于血压急骤下降,引起心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昏、脸色苍白、心慌心悸、出汗、恶心,摸不到脉搏等休克危象。慢性而较轻者,则有头晕头昏、脸色白、精神不振、心慌心悸、乏力、纳差、腰膝酸软、胸闷、思睡或少寐,脉弱、血压持续偏低等症。心电图、电脑图及血常规检查,多无异常,或有轻微改变。
中医治疗
见症为头晕、头昏、脸色白、精神不振、乏力、纳差、腰膝酸软、心悸心慌、脉弱或细涩、舌淡红或黯红,脑电图、心电图及血常规检查多无异常,少数或极少数有晕厥史、跌扑史、季节性发作胸闷,胸胁痛、腹痛、呕吐、少寐或思睡等,充分反映肾精肾气亏虚及肝气疏泄不及之实质。由于元气不足不能化精,肾精不足不能化气,气不上布,肝失水滋,肝用疏泄不及,故出现一系列心脑供血供氧不足之虚损症。此症与高血压阴虚阳亢或阴阳两虚不同,有更深层次之虚损,病机相异。治疗也必然不同。
治疗低血压,中医有不同手法,有偏好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柴母(柴胡、知母)疏肝化裁,以参耆补元气,熟地补元精,鹿角胶补精血,通督脉,振元阳;升麻、桔梗、柴胡、知母、葛根,升清益脑;甘附(甘草、附子)、枳壳、麦芽疏肝悦脾,山萸肉补肝涩精,细辛、生姜温肝通脉,当归、杞子滋血养肝,白术、甘附、红枣培土抑木,精旺气充,气升血运,则升降有常,故治疗体质性低血压具有益精补元,疏肝升清止眩之功。3
低血压不同贫血
有些人会把低血压和贫血混淆,以为两者相同,或是低血压一定是由贫血所引起。其实在医学上,贫血与低血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贫血是指血液中红血球细胞数量不足,或是红血球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量减少。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例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或是造血不良性贫血等,严重贫血的确会引起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动脉的压力,其中收缩压主要取决于心肌收缩力的大小和心脏搏出量的多少;舒张压主要取决于外周血管的阻力。心脏搏出量减少或是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可致低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