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治疗痛証的优势

0
2195
views

灸能够消除或缓解大多数疼痛性疾病的疼痛感觉从而显示出治疗的作用,它与针刺对机体各系统机能的调节作用虽然密切相关,但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作用规律。中国古代医家在运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对各种痛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証是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証候,常常伴随身体不适的其他症状。疼痛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症状,许多病人常常是因为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来就诊,疼痛可发生在多种疾病,范围十分广泛,可表现于全身各部位,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大类病症。

疼痛的含义

疼痛是由损伤或可能破坏组织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体验,是病人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在临床十分常见,可出现在局部或全身,也是人体对损伤所发出的一种自我保护讯号,任何对人体的伤害性刺激都会引起疼痛。疼痛包括「痛觉」和「痛反应」两种成分。

  • 痛觉:是机体受到损伤后出现的一种疼痛性感觉。这种感觉是病人的主观感觉,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常伴随着痛苦、不安、焦虑等情绪色彩。痛觉提醒人们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从而让人们能及时地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 痛反应:痛反应是机体对疼痛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行为和心理反应。如表现为血压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汗腺分泌增多或肌肉收缩等。痛反应还包括行为和心理反应,如易怒、烦躁、逃跑、躲避等。

中医学对疼痛性质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疼痛的原因主要兴其致病因素密切相关。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跌扑损伤等。由不同的病因阻滞了脏腑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了经气运行障碍,则会引发不同性质的痛感,即中医所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理;或造成了脏腑组织、肢体关节缺血失养,而出现疼痛。临床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1. 刺痛:是指疼痛如锥刺或针刺,疼痛部位明确固定,而疼痛时间不定,多为瘀血所致。
  2. 灼痛:是指疼痛有烧灼或热感,疼痛部位大多固定。多为火热之邪所致。
  3. 钝痛:是指疼痛较剧,且持续时间较长,疼痛部位不甚明确,但觉疼痛部位较深。
  4. 串痛:是指疼痛部位不固定,从一个部位向另一个部位放射或游走。多因风邪入侵所致。
  5. 隐痛:是指痛势不甚,绵绵作痛或隐隐作痛,喜按,疼痛时间持续,且经久难愈。
  6. 酸痛:是指痛势不甚,但酸楚重著,坐立不安,难以名状。
  7. 胀痛:是指疼痛时伴有胀感,时有时无,疼痛大体部位明确,但却找不到明确的压痛点,多因气滞所致。
  8. 重痛:是指痛且兼沉重感,如重物压体,或有沉重或下沉感,常常伴有疲乏、倦怠等症,但痛点不明确,多为某一片区域重痛,多由痰湿之邪所致。
  9. 冷痛:是指疼痛兼有冷感,痛势较重,遇冷加剧,得热痛减,甚则冷痛入骨,难以忍受,多因外感寒邪或阳虚内寒所致。
  10. 坠胀疼痛:是指疼痛的同时伴有下坠感,常伴有见疲乏、倦怠等症,多因气虚下陷所致。

疼痛产生的原理

中医学认为,由于病因不同,产生疼痛的机制也有异同之分。常见情况如下:

  • 气滞血瘀:多因为情志所伤,使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血运行受阻,形成气滞血瘀,经气不通,不通则痛。
  • 寒邪阻滞:多感寒邪,入侵经络,寒邪留滞经络,使经气凝滞,致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产生疼痛。
  • 痰湿阻络:多感湿邪入里,脾阳受困,骤湿成痰,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司,骤湿成痰。痰湿之邪入于经络,阻滞脉络,使经气运行受阻,不通则产生疼痛。
  • 气虚血瘀:血的正常运行要依赖气的推动,当某些原因造成气虚时,气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造成血行障碍,而形成瘀血,阻滞经络而产生疼痛。
  • 阳虚寒凝:素体阳虚,或他病伤阳,使阳气虚弱,阳虚生内寒,失去温煦,寒邪凝滞,使脏腑经络失去温养,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疼痛。
  • 外伤:因跌扑损伤、利器所伤,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或组织破坏,气血瘀阻而产生疼痛。

针灸治疗疼痛的优势

针灸止痛的原理

《内经》中从治疗原则到具体方法论述得十分详细,强调针对病因辨証施治。《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苑陈则除之。」《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以上两段原文讲针灸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理气血。无论甚么原因引起的疼痛,它的病变总是在气和血方面,又因痛觉的感知还与神的参与有关,所以针灸镇痛的作用主要是与针灸的疏通经脉、调气、和血、治神的作用有关。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就是经络系统,由于它们内属五脏六腑,外络肢体,形同网络遍布全身,协调阴阳平衡的功能,从而把全身整合为一个高度谐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针灸治疗疼痛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 行气止痛:通过对气机的调理,使气血运行,经络通畅,组织得养,疼痛自消。
  2. 活血止痛:是一种通过活血,使气血的运行加快,瘀血消散,消除疼痛的方法。
  3. 温经散寒止痛:是通过温暖经脉,使拘急之筋脉得以纾缓,驱除寒邪而止痛的方法。
  4. 驱风止痛:是通过驱除风邪,去除病因而达到止痛的方法,在驱风的同时,应兼以活血,体现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
  5. 除湿止痛:是通过清除痰湿、痰饮之邪,疏通经络,恢复经气正常运行而止痛的一种方法。
  6. 益气活血止痛:是通过补气的方法,使气有力行血,血运恢复正常而消除疼痛的方法。

针灸止痛的特点

现代各种止痛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成瘾性、耐药性和毒副作用,而且只能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痛感觉及其情绪反应,对于引起疼痛的病因病理变化毫无作用。针灸对各种痛症的治疗则是在发挥其镇痛作用的同时,也对病变器官组织的机能失衡发挥调整作用,即所谓「标本兼治」,因而比止痛的「只治标不治本」有更为持久的止痛作用和远期效果,而且经济、简单,随时可以使用,又不具过敏反应和各种毒副作用。

针灸治疗疾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综上所述,针灸治疗疼痛就其性质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 针灸既能治疗急性疼痛,又能治疗慢性疼痛。
  • 针灸既能抑制体表疼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
  • 针灸既能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又能减低疼痛给患者造成不良的情绪反应,是一项值得我们信赖纾缓疼痛的方法。3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先向注册中医师咨询。
网页: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