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形成

0
244
views

高血压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压升高,尤其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本病病因尚未十分清楚,而长期精神紧张、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饮食中含盐量过高及吸烟者,发病率较高。

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未接受抗高血压药物者见收缩压高于140mmHg(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高于90mmHg者,均称为高血压。

临床表现

头晕、头痛、头胀,颈部沉紧不适、耳鸣、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乏力、四肢麻木、心悸等,病至后期阶段,病情反复不愈,血压持续升高,可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多种并发症。

病因病理

长期精神紧张而缺少体力活动,有高血压家族史,体重超标,饮食中食盐量多,大量吸烟者,其患病率偏高。尽管其发病机理尚未能完全阐明,但目前较被公认的发病学说有以下几种。

精神、神经学说

外界环境及内在的不良刺激,引起强烈、反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以及情绪波动,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了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逐渐升高。

肾源学说

肾脏缺血时,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多,可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形成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又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和III,具有强烈的血管活性,可使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同时,可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加,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而升高血压。

内分泌学说

人脑皮层功能失调可引起下丘脑垂体后叶释放血管加压素增多,导致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和肾缺血。同时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还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前者提高心排血量,后者促进细小动脉痉挛,均可促使血压升高。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初期仅为全身细小动脉痉挛,持续多年后可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硬化,并使许多靶器官发生形态和功能变化。如:左心室肥厚、扩张,直至心力衰竭,胸动脉痉挛、硬化,形成血栓或脑出血,肾细小动脉硬化、狭窄,久之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按舒张压水平将高血压分成三类:

  • 轻度:舒张压(下压)95-104mmHg
  • 中度:舒张压(下压)105-114mmHg
  • 重度:舒张压(下压)115 mmHg

西医临床表现

缓进型高血压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和劳累后出现轻度而暂时的血压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发展,血压逐渐升高并趋于稳定。临床症状可有可无,一般表现为头痛、头晕、心烦、耳鸣、健忘、失眠、心悸、乏力等。此时,如能合理治疗,血压仍可恢复正常。如若治疗不合理、不及时,血压持续升高,影响主要靶器官,如心、脑、眼底,出现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脑部表现

常见有脑梗塞或脑出血两种类型。前者起病缓慢,多在休息和睡眠时发生,常见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逐渐发生偏瘫,一般无神志改变。而脑出血多在暴怒、用力或饱食后发作,突然出现偏瘫,迅即昏迷,呼吸深沉而有轩声,大小便失禁,反射减弱或消失。

心脏表现

由于血压持续升高,心脏的负荷加重,左心室因代偿而先肥厚后扩张,迁延日久,出现左心衰竭。体检发现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搏动强而有力,呈抬举样,心尖区及主动脉瓣区可闻及II至III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力衰竭时,心率增快,肺底出现湿囉音。

肾脏表现

肾细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受损时可有多尿、夜尿等,尿常规检查有蛋白、红血球、管型尿、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眼底表现

早期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动脉变细,呈银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晚期出现出血或渗出,甚则视神经乳头水肿。

急进型高血压病

又称恶性高血压。发展迅速,血压异常升高,舒张压多持续在(130-140mmHg)或更高,症状明显,常于数月或1-2年内出现严重的心、脑、肾损害,危及生命。

临床分三期

第一期

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并发症表现。

第二期

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
1. 体检、X光、心电图或超声检查见有左心室肥大。
2. 眼底检查见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
3. 蛋白尿或(和)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第三期

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其中一项:
1. 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
2. 左心衰竭
3. 肾功能衰竭
4. 眼底出血或渗出,有或视神经乳头水肿。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