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疲勞
有沒有試過早上起床覺得完全不想動?不想起床,不想漱口洗面,只想躺在床上數手指,又或是總覺得體力不夠,身體四肢無比痠軟,不願上街,連血拼也提不起勁。你或許以為自己生病了,究其實可能是心理健康出了問題。
有沒有試過早上起床覺得完全不想動?不想起床,不想漱口洗面,只想躺在床上數手指,又或是總覺得體力不夠,身體四肢無比痠軟,不願上街,連血拼也提不起勁。你或許以為自己生病了,究其實可能是心理健康出了問題。
在疫症大流行這幾年大家真的不好過,不少家庭經歷傷痛離散,蒙面蒙了三年(似乎還要蒙下去);旅行開始有點曙光,卻還得看病毒大神會不會再興波作浪。若你在如此種種情況下出現焦慮不安,肯定不孤單。
香港失業率持續攀升,經濟學家說這是因為香港處於結構性調整期。失業、經濟轉型都帶給香港許多衝擊,亦令香港人感到無限挫折感,如何可以克服挫折,當然不是一首「獅子山下」可以達到,懂得與挫折同行,才是真正與逆境周旋之道。
大家都曾遇過這樣的人(或有這樣的朋友),平時好端端,甚至是好好先生(或小姐),卻不知觸動了哪條神經,忽然變臉,大吵大鬧,與平日的親切友善迥然不同,這種突然的情緒轉變常被稱為情緒失控。
對於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治療,除了藥物還有行為治療,尤其6歲以下的幼童,行為治療更是第一線的治療方法;而6歲或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雙管齊下,可得更佳效果。
愈來愈多現代人出現情緒問題,尋根究柢之下,都歸究於社會競爭太激烈,對個人的情緒衝激太大。有些人會問:五六十年代社會貧困,人民生活艱難,為甚麼意志卻比現代人堅強?現代人是情緒有問題,還是情緒管理有問題?
腦退化症(Dementia)前稱為老年癡呆症,現稱為認知障礙症,泛指因腦部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令患者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漸進地退化,並引起一連串問題和生活困難。
現代社會經常出現因抑鬱而導致的悲劇,不少個案都源於「壓力爆煲」,個人不能承受來自生活的壓力,現代社會經常出現因抑鬱而導致的悲劇,不少個案都源於「壓力爆煲」,個人不能承受來自生活的壓力,由輕度情緒病進而演變成重性抑鬱焦慮,甚至選擇一死了之的負面行為。
東方文化一向較西方文化注重人倫關係,儒家式「尊師重道」深植於中國社會,縱使人倫關係因種種因素而愈趨緊張,父子仇殺的悲劇往往只出於一時衝動,有計劃有預謀式的事件不曾有見。是甚麼因素導致人倫關係陷入崩潰之中?
明顯地,壓力是推動人類向前的重要元素,為生命增添動力與趣味。能夠承受壓力的人往往可以得到社會給予更高的回報,這使人類願意冒著風險承受巨大壓力,甚至不知道所受的壓力已經遠超過自己能力極限,最終可能要賠上更大代價。
當子女被評估或診斷患了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需要接受治療時,家長通常都會提出一個問題:可不可以不吃藥?
除藥物外,行為治療的確是另一個選擇,但是參與接受行為治療的,並不只是子女,還有他們的家長。
為青少年度身訂造的禁毒廣告由「你玩藥?藥玩你」哄嚇式,至「不可一,不可再」溫情式,再至「天造之材,不進迷陣,向毒品說不,向噩夢說不,向……」長篇說教式。從廣告的冗長,大抵可見背後求成之心切。只是禁毒廣告愈長愈肉緊,青少年濫藥的情況卻一如廣告字句一樣 —— 有增無減。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4個人中便有一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曾經出現精神或行為問題。我們平日感冒了,會找醫生看看;若你的心感冒了,亦切莫諱疾忌醫,因為被喻為心靈感冒的抑鬱症的殺傷力比身體感冒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