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養心安神,多會想起酸棗仁,其實另一種常用中藥柏子仁也具有相同效果,柏子仁丸更是治療失眠的常用藥,除此之外,柏子仁還可潤腸,對紓緩便秘亦有助益。
大時大節,少不免大魚大肉,中醫認為吃太多易傷脾胃,容易導致上火,出現腸燥便秘,這便是廣東人在過年節時吃太多煎炸食物後常會喝些清熱涼茶的原因。涼茶雖可清熱,卻不可緩解便秘,果仁類中藥有滋補之效,更多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中藥柏子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側柏的乾燥成熟種仁,於秋、冬兩季採收成熟種子,曬乾後除去種皮。柏子仁外形呈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黃白或淡黃棕色,質軟含豐富油脂,氣微香,味淡。柏子仁別名很多,例如柏實、柏子、柏仁,亦因為它來自柏科植物側柏的關係,所以又稱為側柏子。側柏在中國各地都有栽種,主產山東、河南、河北、陝西、雲南等。
柏子仁性甘平,無毒,歸心、腎、大腸經,功能養心安神,止汗,潤腸。由於有養心安神之效,多用於治陰血不足,心神失養的虛煩失眠、心悸怔忡。此外柏子仁甘潤,有潤腸通便之效,也適用於腸燥便秘。《神農本草經》謂「主驚悸,安五藏(臟),益氣,除濕痺」。《日華子本草》則說可治風、潤皮膚。柏子仁更有益智寧神,助脾滋肝及澤潤皮膚之效,可說適宜一家大小。
各家論述
- 《本草綱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蓋上品藥也,宜乎滋養之劑用之。」
- 《藥品化義》:「柏子仁,香氣透心,體潤滋血。同茯神、棗仁、生地、麥冬,為濁中清品,主治心神虛怯,驚悸怔忡,顏色憔悴,肌膚燥癢,皆養心血之功也。又取氣味俱濃,濁中歸腎,同熟地、龜板、枸杞、牛膝,為封填骨髓,主治腎陰虧損,腰背重痛,足膝軟弱,陰虛盜汗,皆滋腎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緩肝,補肝膽之不足,極其穩當,但性平力緩,宜多用之為妙。」
- 《本草備要》:「凡補脾藥多燥,柏子仁潤藥而香能舒脾,燥脾藥中兼用最良。」
- 《本經逢原》:「柏子仁,《本經》言除風濕痺者,以其性燥也。《經疏》以為除風濕痺之功非潤藥所能,當是葉之能事。豈知其質雖潤而性卻燥,未有香藥之性不燥者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瀉忌服,蓋不知其性燥而無傷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結,以芳香走氣而無益血之功也。」
現代化學分析柏子仁含柏木醇、谷甾醇和雙萜類成分,含皂苷、脂肪油及少量揮發油。能養心安神,斂汗,潤腸通便。主驚悸怔忡,失眠健忘,盜汗,腸燥便秘。可作內服或煎湯,製霜或入丸、散。柏子仁雖然是中藥,但用於「治療」的目的卻遠不及用於藥膳的普遍,一般使用多加在膳食之中,使用層面相當普遍,我們不難在各類膳食或是湯類中發現。
常用方
柏子養心丸
出處:《體仁彙編》
功能主治:勞欲過度,心血虧損,精神恍惚,夜多怪夢,怔忡驚悸,健忘遺洩,常服寧心定志,補腎滋陰。
組成:柏子仁、枸杞子、麥門冬(去心)、當歸、石菖蒲、茯神、玄參、熟地、甘草。
製法:將柏子仁、熟地蒸過,搗爛如泥,餘藥研末和勻,煉蜜為丸。每日服。
柏子仁丸
出處:《婦人良方》
功能主治:血虛有火,月經耗損,漸至不通,羸瘦而生潮熱,思慮過度,經閉成癆。
組成:柏子仁、牛膝、卷柏各五錢,澤蘭葉、川續斷各二兩,熟地黃三兩。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時米飲送下,兼服澤蘭湯。
失眠食療
柏子仁粥
材料:柏子仁、粳米、蜂蜜。
做法:粳米洗乾淨,用冷水浸泡半小時,瀝乾水分。將柏子仁揀淨,拍碎。取鍋放入冷水、粳米及柏子仁,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熬煮至粥,適量加入蜂蜜調勻。
用藥禁忌
《本草經集注》:謂惡菊花。由於柏子仁有潤腸通便作用,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本草經疏》:「柏子仁體性多油,腸滑作瀉者勿服,膈間多痰者勿服,陽道數舉、腎家有熱、暑濕甚瀉,法鹹忌之。」
《得配本草》:「痰多,肺氣上浮,大便滑洩,胃虛欲吐,四者禁用。」
柏子仁的食療方很多,功效也是比較多樣,具體應如何使用,要看身體需要的程度,最好當然是諮詢中醫師的意見。柏子仁雖然有寧心安神的效用,但是使用在治療失眠上,效果還是較弱,不及酸棗仁和夜交藤的藥效,但是可合併使用。對於既有失眠又有便秘的長者,可選擇使用柏子仁,對於一些常有腹瀉的長者或病人,使用柏子仁則切切留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