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评花,牡丹第一,称为花王;第二是谁?就是本版主角芍药。芍药称为花相,在中药里,芍药分白芍与赤芍,奇在同科同属却是功效不同而被列为两种药。
芍药不但与牡丹齐名,连外观也长得很相像。诗人刘禹锡对芍药的形容是「妖无格」而牡丹却是「真国色」,令很多喜欢芍药绰绰风姿的花迷愤愤不平。不过,各花入各眼,若论「艳名远播」,芍药倒比牡丹远很多,早在17世纪便传到欧洲,欧洲人认得芍药不认得牡丹。在中国,牡丹以洛阳最胜,芍药则以扬州最闻名,除扬州外,中国各地都有栽种。
药用的芍药是毛莨科芍药属植物,多年生草本,与牡丹最大分别是 ── 牡丹是木本植物。芍药花期6月,果期8-9月,因草本关系,茎株柔软(因而易随风摇摆),地下根则粗壮且可入药。
白芍与赤芍怎么分?
在中药里,芍药分有白芍(白芍药)和赤芍(赤芍药)两种,以现时的中药药理研究看,白芍和赤芍是两种不同中药材,但是从植物学上看,白芍与赤芍却是同科同属,几可说是同源。
最早期的中医文献《神农本草经》并没有白芍与赤芍之分,到了唐宋时期(有说是南北朝)才开始有区分白芍和赤芍的概念,但是药用上仍未真正划分。宋代时以芍药根的颜色来区别,根白则为白芍,根红为赤芍;到了元朝,又改成以植物开花的颜色作为划分依据,即是开红花者为赤芍,白花者为白芍。
现时白芍与赤芍怎样分?
现时是以生长地区及培植方法区分。人工培植品种为白芍,野生品种就是赤芍;白芍多长于安徽、山东一带,而赤芍则长于内蒙、吉林等地。《中国药典》列明白芍与赤芍为两种中药,临床应用有明显不同,现代研究认为白芍与赤芍所含的化学成分类似,故药理活性相似,但因为含量比例不同,作用的强度亦有差别,故此现代中药对白芍与赤芍的药理功效便常有不同偏重的描述。
白芍
根据《中国药典》,中药白芍的基源植物为栽培芍药及其变种毛果芍药的根,主产是安徽亳州、浙江杭州和山东荷泽,多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芍药虽在中国各地皆有栽种,但安徽亳州为东汉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相传芍药的药用价值是由华佗夫人发现,所以安徽亳州白芍便分外有名。
白芍在采收后去除杂质,浸透晒干切片,便可生用入药。除生白芍外,亦有炒白芍(炙白芍)及酒白芍。医师处方若写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是指生白芍。白芍性苦味酸,微寒,归肝经、脾经,有小毒,功能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治女性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白芍除是泻肝补脾常用药,也是女性良药。
- 《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痺,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 《名医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 《增注本草从新》:「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为手足太阴行经药,泻肝火,安脾肺,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缓中止痛,除烦敛汗,退热安胎……治鼻衄目濇,肝血不足。」
- 《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痛,止水泻,收肝气逆痛,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现代研究
白芍含芍药苷、牡丹酚、芍药花苷,苯甲酸、挥发油、脂肪油、树脂、鞣质、糖、淀粉、黏液质、蛋白质、β-谷甾醇和三萜类。四川产者含一种酸性物质,对金黄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现代药理认为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芍药苷,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血流、扩张血管、对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止痛抗炎、抗溃疡等多种作用,对增强免疫功能方面亦有良好效果。血虚阴虚者胸腹胁肋疼痛、肝区痛,胆囊炎胆结石疼痛者、泻痢腹痛,妇女行经腹痛皆宜,此外,自汗易汗盗汗者、腓肠肌痉挛、四肢拘挛疼痛亦宜。有研究认为炒白芍主养血,生白芍主平肝,现时白芍与补肝的关系不少仍在研究之中。
方剂
芍药汤
出处:《活法机要》
药材:芍药黄连、黄芩、大黄、槟榔、当归、甘草、木香、肉桂。
功能:治痢疾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
芍药甘草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材:芍药、炙甘草、炮附子。
功能:治伤寒发汗病不解,反恶寒,阳虚之证。
芍药栀豉汤
出处:《济阴纲目》
药材:白芍、当归、栀子。
功能:治产后虚烦不得眠
使用注意
芍药是中药里相当常见的药材,白芍通常用来治疗多汗症、下痢腹痛、妇女月经失调。唯白芍性寒,虚寒性腹痛泄泻者忌食,小儿出麻疹及服用中药藜芦者忌食,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