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養生藥用兩皆宜

0
6544
views

癌症可說是現代生命殺手,科學家針對癌症苦苦思量治療法,養生學家則為預防法尋尋覓覓。牛蒡茶據說保健防癌,而中國古代常用的中藥卻是牛蒡的種子 —— 牛蒡子。

蒡可說是近十年才進駐香港菜巿場及超巿的新事物;但牛蒡子卻是自古已有的常用中藥。  

牛蒡花  

牛蒡是菊科兩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大陸並不罕見,河北、陝西、新疆、內蒙古、東北三省較多產。牛蒡全株大約有1-2米高,根長外皮粗糙,花形如球狀,赤紫色,花瓣為細條筒狀,亦堪觀賞。牛蒡花雖不是甚麼十大名花,卻因為具有不易倒的韌性,得到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垂愛,用作小說的引子,聲名更是遠播。牛蒡花期在6-7月,果期7-8月。  

古老中國人常用的,不是牛蒡根莖,也不是花,而是牛蒡的種子牛蒡子。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牛蒡子的定義是菊科植物牛蒡的乾燥成熟果實,所以中藥沿用的牛蒡其實是牛蒡子,而非牛蒡植物的其他部分。牛蒡子又名大力子、惡實、鼠黏子。秋季牛蒡成熟時採收,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後生用或炒製酒製,使用時需要搗碎。  

野生牛蒡子以中國山野間生長為主,栽培則多採用來自日本的品種。以東北產量較大,浙江的產品質素較優,常以顆粒大、飽滿、色青褐為佳。牛蒡子味辛、苦,性寒,無毒,歸胃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功效,屬解表藥中發散風熱藥。治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暢,生用可潤腸通便。  

在中國藥品巿場上有以同科植物大鰭薊的果實冒充牛蒡子,一般讀者難以區分,購買牛蒡子須到具信譽的藥行。中醫師處方用牛蒡子的話一般會寫「惡實」,但若處方時只寫「牛蒡」,應問明是牛蒡還是牛蒡子。避免錯誤使用,使藥效不彰。

古籍論述

  • 《增註本草從新》:「辛苦而寒,瀉熱散結,除風宣肺氣,清咽喉,理痰嗽,治痘症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經,散諸腫瘡瘍之毒。利腰膝凝滯之氣。」
  • 《本草經疏》:「惡實(牛蒡子)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辛能散結,苦能泄熱,熱結散則臟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風之所傷,衛氣必壅,壅則發熱,辛涼解散則表氣和,風無所留……用以治癮疹、痘瘡,尤獲奇驗。」
  • 《藥品化義》:「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諸毒熱壅。」
  • 《藥性論》:「除諸風,去丹毒,主明目,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現代研究  

牛蒡子的化學成分含牛蒡苷、牛蒡酚,又含脂肪油、花生酸、硬脂酸、棕櫚酸和亞油酸。現代研究認為牛蒡子可用於防治糖尿及腎病,至於對腫瘤的研究,則認為牛蒡苷經水解具有抗腫瘤活性。現代中醫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因具清泄透散功能,亦可治麻疹不透。

用藥禁忌

  • 《本草經疏》:「痘瘡家惟宜於血熱便秘之証,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慎勿服之。」
  • 《本草崇原》:「牛蒡子專入肺,但性冷清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且更令表益虛矣。至於脾虛泄瀉,為尤忌焉。」
  • 《增註本草從新》:「性冷而滑,惟血熱便閉者宜之。否則禁用。痘症虛寒泄瀉者,切勿妄投。」 

牛蒡子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現代研究發現,牛蒡苷能引起蛙、鼠、兔等動物出現驚厥、呼吸微弱、活動能力消失及麻痺狀態。使用牛蒡子宜應小心。

牛蒡原植物  

牛蒡雖是中國故有的藥食兩用蔬菜,但中國人一直只以牛蒡的種子為藥用,對牛蒡的根莖則興趣從缺,縱使日本與台灣早有牛蒡產品(如牛蒡茶),多年以來牛蒡仍未能躋身保健明星之列,1996年美國營養保健作家Earl Lawrence Mindell寫了一本矚目的書籍《延緩老化聖經》(Anti-Aging Bible),其中提到「牛蒡的根部受到全世界人的喜愛,它是一種可以幫助維持良好工作狀態的溫和營養藥草,牛蒡可每日食用而無任何副作用,且對體內各系統的平衡具有復原功能」,使牛蒡地位得以改變。中國雖然使用牛蒡子作為藥用多年,直至上世紀末才開始進行牛蒡的營養價值和食用價值研究。現時無論在中國或台灣所種植可供食用的牛蒡多是日本品種,由台灣移入中國的有新林、白內肌牛蒡、柳川理想、東北理想,其他日本新品種有瀧野川、渡邊早生、大浦、博根……等等。一系列牛蒡對外行人來說當然枝枝相同,但對於行內人,則春播、秋播、收挖時間,植物顏色、外形都有不同,質量與等級也有差異。
  
現時牛蒡在日本和台灣甚至香港都相當流行,甚至在某些超級巿場也有售賣,中國衛生部認為牛蒡是「新資源食品」,所以牛蒡在中國內陸仍處開發階段。牛蒡與中藥牛蒡子雖來自同一種植物,但差異頗大,不能互換。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