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科同屬不同藥 白芍赤芍各有所長(上)

0
9806
views

中國人評花,牡丹第一,稱為花王;第二是誰?就是本版主角芍藥。芍藥稱為花相,在中藥裡,芍藥分白芍與赤芍,奇在同科同屬卻是功效不同而被列為兩種藥。

藥不但與牡丹齊名,連外觀也長得很相像。詩人劉禹錫對芍藥的形容是「妖無格」而牡丹卻是「真國色」,令很多喜歡芍藥綽綽風姿的花迷憤憤不平。不過,各花入各眼,若論「艷名遠播」,芍藥倒比牡丹遠很多,早在17世紀便傳到歐洲,歐洲人認得芍藥不認得牡丹。在中國,牡丹以洛陽最勝,芍藥則以揚州最聞名,除揚州外,中國各地都有栽種。  

藥用的芍藥是毛莨科芍藥屬植物,多年生草本,與牡丹最大分別是 ── 牡丹是木本植物。芍藥花期6月,果期8-9月,因草本關係,莖株柔軟(因而易隨風搖擺),地下根則粗壯且可入藥。

白芍與赤芍怎麼分?  

在中藥裡,芍藥分有白芍(白芍藥)和赤芍(赤芍藥)兩種,以現時的中藥藥理研究看,白芍和赤芍是兩種不同中藥材,但是從植物學上看,白芍與赤芍卻是同科同屬,幾可說是同源。  

最早期的中醫文獻《神農本草經》並沒有白芍與赤芍之分,到了唐宋時期(有說是南北朝)才開始有區分白芍和赤芍的概念,但是藥用上仍未真正劃分。宋代時以芍藥根的顏色來區別,根白則為白芍,根紅為赤芍;到了元朝,又改成以植物開花的顏色作為劃分依據,即是開紅花者為赤芍,白花者為白芍。  

現時白芍與赤芍怎樣分?  

現時是以生長地區及培植方法區分。人工培植品種為白芍,野生品種就是赤芍;白芍多長於安徽、山東一帶,而赤芍則長於內蒙、吉林等地。《中國藥典》列明白芍與赤芍為兩種中藥,臨床應用有明顯不同,現代研究認為白芍與赤芍所含的化學成分類似,故藥理活性相似,但因為含量比例不同,作用的強度亦有差別,故此現代中藥對白芍與赤芍的藥理功效便常有不同偏重的描述。

白芍  

根據《中國藥典》,中藥白芍的基源植物為栽培芍藥及其變種毛果芍藥的根,主產是安徽亳州、浙江杭州和山東荷澤,多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芍藥雖在中國各地皆有栽種,但安徽亳州為東漢名醫學家華佗的故鄉,相傳芍藥的藥用價值是由華佗夫人發現,所以安徽亳州白芍便分外有名。  

白芍在採收後去除雜質,浸透曬乾切片,便可生用入藥。除生白芍外,亦有炒白芍(炙白芍)及酒白芍。醫師處方若寫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是指生白芍。白芍性苦味酸,微寒,歸肝經、脾經,有小毒,功能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治女性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白芍除是瀉肝補脾常用藥,也是女性良藥。

  • 《神農本草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 《名醫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 《增註本草從新》:「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為手足太陰行經藥,瀉肝火,安脾肺,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緩中止痛,除煩斂汗,退熱安胎……治鼻衄目濇,肝血不足。」
  • 《滇南本草》:「瀉脾熱,止腹痛,止水瀉,收肝氣逆痛,調養心肝脾經血,舒經降氣,止肝氣疼痛。」

現代研究  

白芍含芍藥苷、牡丹酚、芍藥花苷,苯甲酸、揮發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澱粉、黏液質、蛋白質、β-谷甾醇和三萜類。四川產者含一種酸性物質,對金黃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現代藥理認為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芍藥苷,有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改善心肌血流、擴張血管、對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鎮靜、止痛抗炎、抗潰瘍等多種作用,對增強免疫功能方面亦有良好效果。血虛陰虛者胸腹脅肋疼痛、肝區痛,膽囊炎膽結石疼痛者、瀉痢腹痛,婦女行經腹痛皆宜,此外,自汗易汗盜汗者、腓腸肌痙攣、四肢拘攣疼痛亦宜。有研究認為炒白芍主養血,生白芍主平肝,現時白芍與補肝的關係不少仍在研究之中。

方劑

芍藥湯

出處:《活法機要》
藥材:芍藥黃連、黃芩、大黃、檳榔、當歸、甘草、木香、肉桂。
功能:治痢疾下膿血,腹痛,裡急後重。

芍藥甘草附子湯

出處:《傷寒論》
藥材:芍藥、炙甘草、炮附子。
功能:治傷寒發汗病不解,反惡寒,陽虛之證。

芍藥梔豉湯

出處:《濟陰綱目》
藥材:白芍、當歸、梔子。
功能:治產後虛煩不得眠

使用注意  

芍藥是中藥裡相當常見的藥材,白芍通常用來治療多汗症、下痢腹痛、婦女月經失調。唯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洩瀉者忌食,小兒出麻疹及服用中藥藜蘆者忌食,陽衰虛寒之證不宜用。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