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久服可中毒

0
62789
views

據說麻黃的名字來源是若誤用時會帶來很多麻煩(不知是指醫者還是病者),所以稱為「麻煩草」,且因為麻煩草的根為黃色,所以稱為「麻黃」。究其實,據《本草綱目》說麻黃之得名,是因「其味麻,其色黃」。

黃在中國作藥用已有千年,是中醫常用藥,一般以其乾燥草質莖入藥。由於麻黃含有一種很重要的成分麻黃鹼(Ephedrine),又稱為麻黃素,具興奮人類神經的作用,故常被誤用及亂用。現時,含麻黃鹼的製劑已被歐美國家立列規管。事實上,全球的麻黃種類很多,中國亦有三十多種,單是用於藥品上的便有十種之多,而根據《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麻黃,藥材來源則只有三種。

  1. 草麻黃 ── 又稱華麻黃,小灌木,花期5月,種子成熟期為7月。生長於乾燥高地,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及內蒙。
  2. 木賊麻黃 ── 小灌木,高達1米,花期6-7月,種子成熟期8-9月。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內蒙、新疆及四川西部。
  3. 中麻黃 ── 直立灌木,高1米以上。生長於多沙地帶、沙漠或乾燥山地。常見於東北、河北、山西、內蒙、甘肅、新疆、青海及四川。

三者均以乾燥、莖粗、淡綠色、內心充實、味苦澀者為佳。除以上三種,民間常用的還有分布在四川、西藏、雲南、印度及巴基斯坦的矮麻黃;在雲南、四川的麗江麻黃及在內蒙、青海一帶的膜果麻黃。

麻黃是多年生植物,常見於乾燥荒地的山坡、平原,可在極端條件下生存,兼具耐熱耐寒特性,不過,正常生長還是要求有較高的氣溫,一般以在年均氣溫攝氏6.0-7.0的區域內生長分布最廣。麻黃對水分的要求不高,較適宜在沙質性土壤中生長。8-10月間取草質莖,或連根拔起,去淨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乾或曬乾,切段作藥用。存放宜置乾燥通風處,防潮防霉。炮製常為炒製、蜜製及生薑製等。

各家論述

  • 《本草經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
  • 《本草正》:「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袪除寒毒。」
  • 《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鬱,宣洩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洩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
  • 《藥品化義》:「麻黃,為發表散邪之藥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矚,為亡陽症。」

功能

麻黃是中藥的發散風寒藥,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功能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可潤肺止咳,尤其適合長者與小孩。麻黃為《神農本草經》草部中品,自古即用於發汗、解熱、鎮咳、止喘劑。有趣的是,古代醫師早發現「麻黃發汗用莖,止汗用根」,就是麻黃的草莖具發汗功能,但根節卻有止汗歛汗作用,所以《陶弘景集注》特別指出,麻黃用前必須剪根除節。在未有科學儀器鑑別分析的年代仍能分辨麻黃根莖的不同用途,可見古代醫師用藥的獨到。

成分:麻黃鹼

關於麻黃的重要成分麻黃鹼(麻黃素)是直到1885年才被發現,日本東京衛生實驗室的山科元忠和長井長義首先從中藥麻黃分離麻黃鹼結晶,至1888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科大學(現時東京大學醫學部)從麻黃發現生物鹼,從而定名為麻黃鹼(Ephedrine),證明具有令生物體瞳孔擴張及血壓上升的作用,數度發表於日本藥學雜誌。至1923年,美籍華裔藥理學家陳克恢研究麻黃鹼的藥理成分及止喘效能。由於麻黃具藥用價值,日本人到中國大量購入麻黃草作為藥品原材料,製成麻黃素後又送到中國及世界各地銷售。1939年,中國本草學家趙燏黃於北平(現時北京)任北平新亞藥廠華北分廠工作,專門從事麻黃草提取麻黃鹼的研究,創造了石灰法生產麻黃鹼工藝,改變了過去麻黃大量出口日本,提取麻黃鹼後又反銷中國的局面。

麻黃鹼的藥理作用

麻黃一直有用於製藥,為甚麼被禁?這與麻黃的麻黃鹼(亦是藥效的原因)有關。綜合近代藥理試驗結果,麻黃鹼能興奮交感神經、緩弛支氣管痙攣、提升血壓與心跳速率、增加人體新陳代謝。

麻黃鹼可影響血管收縮,作用溫和持久;而在血管舒張作用微弱,因此用於鼻黏膜腫脹,收縮作用既長且無續發性血管擴張作用。麻黃鹼亦能使冠狀血管擴張,增加冠動脈血流量,對心臟有強大興奮作用,反覆使用或一次過使用大劑量可能擾亂心律;與洋地黃同用時更可引起心律紊亂。如使用大劑量麻黃鹼可興奮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引起精神興奮、失眠、不安、震顫等症狀,由於能興奮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在麻醉藥中毒時亦有甦醒作用。

基於麻黃鹼種種功能,便有人把它用作興奮劑、食欲抑制劑或治療感冒、哮喘等等。坊間治療感冒或鼻炎、哮喘的成藥中常含有麻黃鹼成分,甚至亦有用來作抑制食欲減重藥物。長期或大量食用含麻黃鹼藥物,可引發失眠、發汗虛耗、幻覺,甚至出現出血性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 2004 年時明令禁止將麻黃生物鹼作為保健食品銷售,且除使用在中藥製劑外,所有輸入美國的藥品均不得含有麻黃鹼。在香港, 所有含麻黃鹼及其他西藥成分的產品,必須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註冊為藥劑製品,及當作「藥物」(Drug)規管, 只可在藥房出售。至於含有麻黃的中藥製劑,必須根據《中醫藥條例》註冊為中成藥。

方劑

麻黃湯

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主治:感受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脈浮緊的傷寒表實。
出處:《傷寒論》:「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大青龍湯

組成: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
主治:用於外受風寒之邪,內有鬱熱的表寒裡熱證。證見:發熱惡寒,寒熱俱重,脈浮緊,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出處:《傷寒論》:「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燥者,大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主治:風寒束表,水飲內停的表寒裡飲證。證見: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或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者。
出處:《傷寒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食療

麻黃蒸梨

材料:麻黃3-5克、大梨。
製法:先把麻黃搗為粗末;將生梨洗淨後剖開,挖去梨核;把麻黃放入梨心合上,放入碗內,隔水蒸熟即可。每日2次,每次1只,去麻黃吃梨服汁,連用3-5天。
功效:止咳。適用於小兒百日咳的初期和痙咳期,也可用於小兒支氣管炎咳嗽。
來源:《上海中醫藥報》

麻黃乾薑粥

功效:肺陽虧虛、咳嗽咳痰、畏寒流涕、支氣管哮喘。
材料:麻黃6克、乾薑6克、甘草3克、葱3克、粳米100克。
做法:

  1. 將麻黃、乾薑、甘草加適量水煎煮,濾汁去渣。
  2. 將粳米洗淨後與煎汁共煮為粥。
  3. 將葱白洗淨切碎,在粥將成時加入,攪勻,再稍煮片刻。

麻黃的副作用

麻黃鹼毒性較強,偽麻黃鹼毒性較弱,在體內的代謝也慢。麻黃鹼常用於發汗平喘,服用過量時,常發生煩躁、失眠等中樞興奮症狀以及血壓升高等副作用。麻黃鹼用於前列腺肥大的患者,有時可致排尿困難及尿瀦留。

成人內服麻黃,其中毒量為30-45g,中毒最初表現為中樞神經和交感神經興奮的症狀,如煩躁不安、神經過敏、頭痛頭暈、耳鳴失眠、惡心嘔吐、上腹不適、口渴出汗、血壓升高、瞳孔散大、心慌氣短,嚴重或出現排尿困難、視物不清、休克、昏迷、呼吸困難。最後因呼吸衰竭、心室纖顫而死亡。長期服用可成癮。

食用禁忌

凡虛弱而自汗、盜汗、氣喘者,均忌服。發汗力強,體虛自汗、盜汗及虛喘者禁服。肺腎虛喘者禁用,由於麻黃能升高血壓,失眠及高血壓患者慎用。

  • 《別錄》:「不可多服,令人虛。」
  • 《醫學入門》:「傷風有汗及陰虛傷食者禁用。」
  • 《本草經疏》:「虛人傷風,氣虛發喘;陰虛火炎,以致眩暈頭痛;南方中風癱瘓,及平日陽虛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 《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

中醫對麻黃具有悠久的應用經驗,所以在中醫治療及藥劑中,並沒有一刀切把麻黃剔走,主要限制不必要的濫用。因長期服用麻黃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故此麻黃不應長時期服用,如有關中成藥聲稱可長期服用,在申請註冊時必須提交急性毒性試驗及長期毒性試驗報告,以證明安全。所有含中藥麻黃的註冊中成藥,必須在包裝標籤附上適合短期使用的指示,例如「本品不宜長期服用或本品須遵醫囑」或類似字句,確保使用安全。3

麻黃根

麻黃根性甘平,專斂肺固表止汗。治氣虛自汗,常配伍黃耆、白朮,以補氣固表止汗,治產後氣血不足之虛汗不止,配當歸、黃耆等補益氣血藥,如麻黃根散。此外,麻黃根可外用止汗,可配滑石、牡蠣共研止腳汗。《藥性論》:「麻黃根、節止汗」。《本草正義》:「麻黃發汗,而根節專於止汗。」所以若藥方中寫的是麻黃,絕不可以麻黃根代替。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