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營養資訊漏洞多
一項研究發現港人會從社交媒體獲取資訊,選擇流行飲食法來管理體重,然而,研究亦發現42%網上營養資訊帶有誤導成分。
香港營養學會與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都會大學聯手進行了一項網上問卷調查,以了解本港成年人的飲食習慣和營養資訊來源。調查結果顯示,近40%受訪者曾嘗試至少一款流行飲食法,例如:間歇性斷食及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調查結果顯示,港人普遍注重飲食健康,但飲食習慣方面卻有待改善。市民獲取相關營養資訊的來源不一,許多網絡資源缺乏科學性和專業性,可能傳播不正確的飲食建議,市民容易被誤導。
香港理工大學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羅家禧博士分析調查結果,指本港成年人普遍注重健康飲食。在通過採用飲食法來促進及改善健康中,前三位是「間歇性斷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和「高蛋白質飲食法」。大部分受訪者的目的都是「體重管理」及「改善健康」,亦有人希望「預防疾病」。由此可見,港人普遍注重健康飲食,同時也願意通過進行不同的飲食方法來改善身體的健康狀況。然而,在獲取飲食健康相關資訊時,受訪者的前五個資訊來源是「社交媒體」、「朋友或家人」、「電視」、「營養學家或營養師」和「健康機構宣傳」,前三項是無法確認是否專業、可認證的可靠資訊來源。
網上資訊的常見誤解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營養師丁浩恩博士表示:許多市民以為網上資訊都是可靠的,但實際上來源的可信度差異很大。是次調查顯示,42%的網上營養資訊存在誤導成分,例如「飯後吃水果是慢性自殺」、「生酮飲食可以減肥而不需要捱餓」、「用豬油炒菜,增加 Omega-3的攝取」以及「多吃鹽!能消炎」等。這些誤導性資訊往往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丁浩恩博士認為本港成年人普遍注重飲食健康,但需要進一步認清正確飲食健康和營養資訊的重要性,嚴格篩選資訊的來源,以確保其可信性。
「直接預防疾病是一級預防,而在二級預防中,對食物和營養的認知至關重要,因為相關知識可以讓市民就自己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作出明智的決定,以便可以有效控制像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對於食物和營養資訊掌握得好的人,可以改變飲食習慣,降低疾病和併發症的風險。」
可引致肥胖的飲食習慣
至於引致肥胖的飲食習慣包括:攝取能量密集和低纖維的食物,這可能增加肥胖風險。快餐與成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增加相關,經常吃外賣食品也與肥胖率相關。此外,不吃早餐與超重和肥胖有關,且不吃早餐會增加超重和肥胖的風險。
丁浩恩博士建議市民可參考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的《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 年版)》,正確控制體重的方法,女性每天應攝入1200-1500卡路里,男性則應攝入1500 -1800卡路里。三大營養素的比例為:脂肪20-30%,蛋白質15-20%,碳水化合物50-60%。建議一日三餐合理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
飲食健康建議
- 均衡飲食 —— 攝取全面均衡的營養,可參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及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的《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或查閱香港政府衛生署有關健康飲食的指引和資訊,不建議「間歇性斷食」或「跳餐」。
- 網上營養資訊要核實 —— 建議市民選擇可靠且具科學根據的營養資訊媒體,例如香港衛生署、醫管局或香港營養學會的資訊,支持政府加強營養教育,聘用擁有專業資格的營養學家及營養師,在社區和學校進行營養健康宣傳。
- 諮詢專業人士 —— 若市民希望通過飲食或健康生活方式改善長期疾病或體重,應諮詢具專業資格的醫護人員或專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