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

0
45
views

秋風初起,早晚微涼,而白晝卻仍然帶點溫熱,又是最容易使人傷風感冒的日子。不少中藥都有治療外感風邪之效,其中防風更是治療外感的常用藥。

藥防風是傘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根部,是中國《藥典》內的規定品種,以善袪風邪而得名。主產於東北及華北等地,而雲南、四川、貴州及新疆等地也有用同科植物川防風、雲防風、松葉防風、細葉防風等當成防風入藥,但是藥材性狀則各有不同。

防風在古代稱為「屏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說:「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風隱語也。」別名有銅芸、茴芸、茴草、百蜚等。

一如其他中藥,防風除了別名多,種類也多,而特別要留意的,是同具「防風」之名,如「川防風」和「雲防風」之類,藥性及使用方法與防風並不完全相同。

防風種類多

正防風

防風野生於丘陵地帶的山坡草叢中,主產地為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山西等地。春、秋兩季均可採挖,去除枝葉泥土,曬乾後便可以入藥。根頭部有明顯環紋,表面灰棕色,體輕質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淺色棕,有裂隙,氣清香,味淡微甜。

按野生產區,正防風可以分為內蒙古所產的關防風、山西所產的西防風及山東所產的山防風。

  • 關防風 —— 產於東北及內蒙古東部地區,以黑龍江齊齊哈爾地區及內蒙古扎魯特旗以北為最佳,因為東北及內蒙古在古時慣被稱為「關外」,所以在這些產地的關防風便是「關外之物」,一直被譽為正品防風。
  • 西防風 —— 產於山西綏遠,量不多,藥材的纖維質較關防風強。
  • 山防風 —— 產於山東,多呈圓柱形,外皮黃白色,多橫皺紋,質較差。

川防風

主產於四川萬縣、瀘州等地,貴州亦有出產。原植物為多年生草本傘狀科短裂本。川防風為植物的根,形較細小,因為根的頭部有一段棕色的環節狀,故又名為竹節防風,多野生於草原和山坡上,春、秋採收。

乾燥根部呈圓柱形,棕或棕褐色,身較輕,質硬易脆,斷面淡黃,以乾燥無細鬚根者為佳。川防風用水浸泡洗淨,曬乾後作藥用,性溫味甘辛,無毒,入肝、脾、膀胱經,在四川等地作防風使用。

雲防風

又稱為竹葉防風,為植物竹葉邪蒿的根部,多年生草本,主產於雲南,除自用外也銷往四川。根形細長,呈圓錐形或圓柱形,略彎,表面較平坦,有細密的縱紋,體堅而實,氣香味微辛而澀。

各區有不同的「防風」

除了上述較多見的防風品種外,不少地區會使用其他植物在該區作防風使用,如陝西及甘肅等地有用傘形科植物馬纓子的根當作防風入藥,稱為西北小防風或是懷安小防風,另外,雲南部分地區亦有用唇形科繡球防風、傘形科杏葉防風和菊科小竹葉防風的全草入藥,這些「防風」與正品防風的植物來源和效用不盡相同,用者宜小心。

不燥不峻

防風為「風藥」,能解表、袪風、去濕,止因風而引起的痛症。歸膀胱、肝、脾經,治外感風寒之頭痛目眩,風寒濕痺,骨節痠痛。《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謂防風「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風病,無不能治也。盲目無所見,風在上竅也。風行周身,風在遍體也。骨節疼痛,風在筋骨也。煩滿,風在上焦也。」防風治周身之風,為風藥之統領。防風有發汗及止汗雙功能,因其有辛溫發散的功能卻又不燥不峻,故有風藥中之潤劑的稱譽。

功效

  • 感冒 —— 防風常用於外感頭痛,治風寒表證,頭痛身痛,經常與荊芥、羌活及獨活等藥同用。
  • 風疹 —— 防風常配伍苦參、荊芥、當歸等散風止癢藥。
  • 風濕痺痛 —— 可去風散寒,適用於風寒濕痺,肢節疼痛,可配羌活、桂枝及薑黃等去風濕藥同用。
  • 腹痛泄瀉 —— 經炒製的炭防風,常配陳皮、白芍、白朮同用,可治腹痛泄瀉。  

宜忌

防風是一道治療因風致病的良藥,所以因血虛發痙或是頭痛非因風邪而起便不適宜。《本草經疏》載:諸病血虛痙急,頭痛不因於風寒,溏泄不因於寒濕,二便秘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血汗等病,法所同忌」。而《得配本草》亦謂「元氣虛,病不因風濕者禁用。」可見防風之藥並不是隨便可用,如要用藥,該先得中醫師的診斷處方為宜。3

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散是古方劑,現時在臨床上仍常用來治療外感入侵的表裡諸症,如重感冒、流行性感冒、風疹或扁桃腺炎等病所致頭痛、口苦咽乾、身熱無力等症狀。這個古方用了十七種藥,包括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甘草、石膏、黃芩、桔梗、滑石、荊芥、白朮及梔子。

防風通聖散是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所創。劉完素生於宋末金初,當時的中國醫學發展經過了唐、宋的洗練,已經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派別,所謂金元四大家,就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醫學學派。劉完素生於醫學世家,卻逢南宋與金對峙的時代,天災橫行,疫病叢生,而當時因為沿襲宋代的用藥習慣,人民都是使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藥物治療,而當時的醫師都是慣性地使用前人古方,鮮少自己辨證處方,而舊有古方的治療效果卻並不理想。劉完素研究了《黃帝內經》關於熱病的論述,提出「六氣皆從火化」,認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都可以化生火熱病邪,治病 —— 尤其治熱病必須先明此理,才能處方。他更認為沒有一成不變的氣運,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疾病,因此醫師在用藥處方時必須靈活而不應拘泥於舊有的藥方。劉完素所創的防風通聖散、天水散、雙解散等,都是著名方劑,後人亦稱為「寒涼派」。劉完素因醫人無數而名聲甚盛,朝廷派人招攬為官,他卻推而不就,是傳奇醫學名家。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