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 養生治病要藥

0
43
views

學中藥之所以難,除了藥類眾多,藥名之類同,也容易使人混淆不清而誤把馮京作馬涼。實際上,很多好像相同而實際上不同的藥物,若是使用不夠小心謹慎,輕者不能達藥到病除的效果,重者隨時危及生命。

苓也是一種別名多如天上星的中草藥,《本草綱目》載的別名有茯靈、茯兔、松腴、不死面、玉靈等,而按茯苓的不同部位及產地,又分白茯苓、赤茯苓、雲茯苓(雲南)、浙茯苓(浙江)、安茯苓(安徽)等等。

中藥八珍

茯苓自古被稱為中藥八珍之一,與當歸、川芎等藥齊名,是擔子菌亞門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可供藥用,常寄生在松樹根上,與我們熟悉的雲芝、靈芝等,同是真菌類。古人因為看到茯苓寄生在老松樹的根部,認為是松樹精華所在,所以稱之為茯苓或是茯靈。

唐代詩人李商隱「送阿龜歸華」七絕詩:「草堂歸意背煙蘿,黃綬垂腰不奈何。因汝華陽求藥物,碧松根下茯苓多」。詩中的「碧松根下茯苓多」,活靈活現描述茯苓寄生之處。

茯苓呈棕褐色至黑褐色,類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質重堅實,不易破裂,斷面呈顆粒,不平滑。多寄生在氣候清涼、乾燥,向陽山坡上的馬尾松、黃山松、雲南松及赤松的根部,分布於中國大部分省區如湖北、安徽、河南、雲南、貴州及四川等地,現時已經大量人工栽培,其中以雲南所出產的品質最佳,有稱為雲茯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雲苓。

一般採挖季節多在7-9月,挖出後去泥,用草覆蓋著至滲出水分,然後放置於通風地方陰乾。茯苓在加工時,按不同部位切製,分別有不同的稱謂,乾燥的外皮稱為茯苓皮,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片稱為白茯苓,而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則為赤茯苓,還有些在茯苓的中間有一道松根穿過,靠近樹根的部分,稱為茯神,也稱抱木神。

因為茯苓每個部分的功效有同有不同,為方便入藥,醫師有時會註明使用哪一種茯苓。一般來說,白茯苓補脾胃功效較好;赤茯苓則利尿、滲利濕熱的功效較佳,而茯苓皮只用於利尿消腫,沒有補益功效;茯神則以鎮靜安神較勝。

安魂養神

中國自古以來視茯苓為養生珍品,《神農本草經》把茯苓列為上品,「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認為有益壽功效。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更稱茯苓為「上品仙藥」。宋代著名詞人蘇東坡把茯苓製成粉,拌蜂蜜食用,民間也有將茯苓製成茯苓粥、茯苓餅。晚清時候,在御膳房的太醫製成茯苓餅作為御膳點心,慈禧太后尤喜用來保健養生,更把茯苓餅賞賜群臣。

除了是養生珍品,茯苓也是治病要藥,醫藥用途甚廣。茯苓入心、脾、肺、腎,性平,味甘淡,益脾安神,利水滲濕,能治療脾虛泄瀉,心悸失眠,小便不暢及水腫等。

《增註本草從新》:茯苓,甘平益脾寧心,淡滲利竅除濕,色白,入肺瀉熱,而下通膀胱。治憂恚驚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口焦舌乾,膈中痰水,水腫淋瀝,泄瀉遺精,小便結者能通;多者能止,生津止渴。赤茯苓,白者入肺膀胱氣分,赤者入心小腸氣分;益心脾白勝,利濕熱赤勝。茯苓皮專能行水,治水腫膚脹。茯神,主治與茯苓同,而入心之用居多,開心益智,安魂養神,療心虛驚悸,多恚善忘。

氣虛者不宜

茯苓健脾,對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體倦乏力、腹瀉氣虛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氣的作用,藥性平和。與人參、白朮、甘草共用為「四君子湯」,可補氣調中,健脾強胃,治一切氣虛,食欲不振。

張仲景《傷寒論》的名方「五苓散」就是由茯苓、桂枝、白朮、澤瀉、豬苓所組成,是中醫治療各種水腫的基本方劑。

據現代醫學研究,茯苓含有多醣、茯苓酸、樹膠、麥角固醇、膽鹼、卵磷脂、組氨酸及鉀鹽等成分,更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能抑制胃潰瘍的發生,保護肝臟,利水及降血糖,鎮靜抑菌作用。唯如氣虛下陷,小便過多或汗水過多的患者,則不宜使用茯苓。3

 

茯苓餅

茯苓餅可算是北京名產,很多人都會買來作手信。至於茯苓餅的出處和製法,卻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茯苓餅初見於康熙時代,由南方醫生推薦給孝莊皇太后予剛發過天花的康熙補身;也有人說是出自乾隆時代,而最多的傳說,則為出於晚清時代慈禧太后的宮廷點心。雖然來源幾不可考,但大概可猜度,茯苓餅應是盛行於清朝。

據說茯苓餅早見於南宋時的《儒門事親》,製法是以茯苓研成細粉,加米粉、白糖、水適量,調成糊狀,以微火在平鍋裡攤烙成薄餅,功能健脾補中,寧心安神,適用於氣虛體弱所致心悸氣短神衰,失眠以及浮腫。

後因薄餅味淡,故此現時茯苓餅的製法是以茯苓及麵粉造成薄餅後,中間夾以蜂蜜、蜜餞松果之類,使味道更多樣化,因為餅中間夾了其他的調味材料,所以有人把茯苓餅稱為茯苓夾餅。

茯苓除了用作做餅外,也有做茯苓糕,只是茯苓糕並不等同中國名點「雲片糕」。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