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識別難治型抑鬱症病人

0
1355
views

本港近年因精神疾病衍生的負擔日益增加,市民面對重大社會經濟變遷如反修例事件和持續兩年多的新冠疫情而持續承受負面情緒,社會亦愈來愈關注精神健康問題。

港大學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內科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聯同香港中文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及倫敦大學學院合作研究,發現約18%抑鬱症病人會發展出抗藥性,並可透過誘發其精神疾病或狀況進一步增加死亡風險,如自虐行為、思覺失調和精神分裂症等。相比具治療反應的病人,帶抗藥性的抑鬱症病人亦傾向使用更多精神科及非精神科醫療服務。

研究團隊較早前發現世界多國使用精神科藥物皆有顯著上升趨勢,抑鬱症於世界各地仍屬一大公共衛生難題。雖然抗抑鬱藥物已面世一段時間,但仍有部分病人服用後沒法緩解症狀。若病人已按照處方的合適劑量和時間服用至少兩種抗抑鬱藥物後仍沒有出現足夠反應,這種抗藥性抑鬱症便稱為難治型抑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在是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難治型抑鬱症與死亡的關係、致死的機制,以及醫療資源的長期使用模式,是否與具治療反應的病人有所分別。

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團隊透過分析本港的電子醫療錄數據庫,識別出於2014年首次確診抑鬱症的病人,並追蹤他們長達六年時間,其後根據年齡、性別和過往病歷將難治型抑鬱症病人(n=1,479)與對治療有反應的病人(n=5,856)進行配對,以比較死亡風險和醫療資源的使用模式。研究發現,約18%抑鬱症病人於六年的跟進期內發展出抗藥性。相比對治療有反應的病人,難治型抑鬱症病人的死亡風險高出52%,並可能透過引發其他精神疾病或狀況間接導致死亡,包括自虐行為、思覺失調和精神分裂症等。在經濟層面上,用於難治型抑鬱症病人的醫療成本亦高出1.8倍,不論精神科或非精神科轄下的門診、住院和緊急服務,難治型抑鬱症病人也傾向使用更多醫療資源。

是次研究同時從臨床和經濟角度探討了難治型抑鬱症在治療上的複雜性,以及為醫療體系帶來的經濟負擔。有關結果顯示及早識別帶抗藥性的病人尤其重要,而且臨床上針對觀察病人有否併發其他精神疾病或狀況,更可助預防早逝。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李雪博士表示:「醫護人員和決策者應預料到,難治型抑鬱症病人不論在精神科及非精神科服務上皆有更高需求。訂立跨專科協作計劃以加強各專科醫護人員的溝通,或可從多角度改善這類病人的治療效果,並有助減省因應難治型抑鬱症衍生的醫療成本。」

有關研究結果已於《刺針區域健康》(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發表。

Previous article外感咳嗽
Next article醒「目」營養
SHARE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