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參潤肺平補

0
4073
views

進入冬天,許多人都會想到進補,尤其身體虛弱或是大病初愈,更想吃些中藥調理體質。中藥裡當然不乏補藥,但卻不是所有補藥都適合體弱患者。
上一輩常說太子也吃不壞的清潤滋陰,健脾開胃,補而不燥藥材,才適合不同體質的人。

與進補可說關係密切,幾乎一想到進補,人參是必然首選,而且但凡與「參」扯上關係都被認定為補品。其實以「參」為名的中藥有十多種,有些效果不及人參,卻與人參性味近似;亦有些只因外形與人參相似而被稱為「參」,卻非大補藥物。所以,凡「參」必補的觀念並不正確。

「參」不一定補

參類中藥有一大串,除了補中益氣的丹參、黨參、元參、太子參外,還有降火生津的西洋參,及平補藥物沙參。

沙參雖然被稱為「參」,卻沒有人參或是太子參的大補功能,而是平常百姓的常用中藥,尤其多與玉竹同用作為養胃清肺食療,分南沙參和北沙參兩大類。南、北沙參在清代之前沒有太明顯區分,入藥亦多混用,至清康熙時,《本經逢源》把南、北沙參加以區別。一般慣例,藥物的南、北分類多以產地來區分,但南、北沙參出產的地域廣泛且爭議多,故以原植物來分辨會較清晰,至於哪一種沙參較優,傳統用藥慣常以北方藥品較為優勝。沙參南、北科屬及功效有別,而且原植物多,多年來醫藥家不斷考證原植物,可簡述如下:

北沙參

繖形科植物珊瑚菜的乾燥根,主要為人工栽培品種,生長於海岸沙地或是肥沃疏鬆的砂質土壤,產於遼寧、山東、福建、廣東,以山東萊陽胡城所產的沙參最為著名,稱萊陽沙參。北沙參雖然有些是產於南方(如廣東、福建),但因為原植物的關係,故仍稱為北沙參。

《增註本草從新》:「北沙參,甘苦微寒,味淡體輕。專補肺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金受火刑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肺熱者用之。白實長大者良。惡防己,反藜蘆。」

南沙參

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輪葉沙參及沙參的乾燥根,栽培及野生皆有,輪葉沙參多產於貴州、江蘇及浙江,貴州產量最多,而江浙則質量較佳。南沙參因外形與人參相近,以前曾被誤認為人參,亦有考證草藥的專家認為南沙參才是正宗沙參。

《增註本草從新》:「南沙參,功同北沙參,而力稍遜。色稍黃,形稍瘦小而短,近有一種味帶辣者不可用,產亳州。」

南北沙參的爭議

關於南沙參與北沙參何者為道地正宗?為甚麼明明產地在南方的沙參會被稱為北沙參?究竟清朝以前醫書所說的「北沙參」是不是現時的繖形科植物北沙參?直到現在,中醫藥學家仍是意見紛紜,爭議不輟。據中國衛生部的指引,北沙參是可用於保健食品的藥品名單,而《中國藥典》2005年版記載,北沙參為繖形科植物珊瑚菜的乾燥根,南沙參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或沙參的乾燥根。南、北沙參的原植物自此一錘定音,不過,亦有中醫師認為桔梗科沙參才是正道,故於處方時或會寫明用南沙參。

醫家論沙參

  •  陶弘景:「沙參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
  • 李時珍:「沙參白色,宜於沙地,故名。」
  • 《本草匯言》:「治一切陰虛火炎,似虛似實,逆氣不降,清氣不升。」
  • 張元素:「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代之,取其味甘也。」
  • 王好古:「沙參味微苦,厥陰本經之藥,又為脾經氣分藥,微苦補陰,甘則補陽……蓋人參性溫,補五臟之陽;沙參性寒,補五臟之陰。」
  • 《神農本草經》:「氣味苦、微寒,無毒,主血結,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沙參氣微寒,稟水氣而入腎,味苦無毒,得火味而入心,謂其得水氣,以瀉心火之有餘也。」

功能與歸經

中醫認為,沙參性味甘而微寒,歸肺、胃經,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之功,適用於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所致的乾咳痰少、咽喉乾燥等症及溫熱病熱傷胃陰,或久病陰虛津虧致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大便乾結等。

沙參以粗細均勻、長短一致,色黃白者為佳。南、北沙參均有清養肺胃之功。北沙參質堅性寒,富有脂液;南沙參空鬆而肥,氣味輕清。現代有研究認為,兩種沙參都有養陰功效,卻各擅勝場。《本草便讀》中對兩種沙參有不同評價,「清養之功,北遜於南;潤降之性,南不及北」。有現代學者以三十多種沙參原植物來比較南、北沙參的基源及功效,發現南沙參的基源較為複雜,北沙參的植物基源則非常一致。至於功效方面,南沙參的袪痰效果比北沙參好,而北沙參的止咳效果則比南沙參為佳。

沙參的應用

沙參為潤肺良藥,中醫臨床上多用於肺陰虛肺熱咳嗽,乾咳少痰,或癆嗽久咳,咽乾聲啞等,沙參能養肺陰清燥熱,常與麥冬、玉竹、天花粉或川貝母等同用。

沙參有養胃陰清胃熱,生津液之功,可用於胃陰虛或熱傷胃陰,津液不足的口渴咽乾、舌質紅絳、胃隱痛、乾嘔等,常配麥冬或石斛同用。

空沙參

除了南沙參和北沙參,中國藥書還記載了一種與沙參很相似的植物,名為空沙參。空沙參是桔梗科植物薺苨的根,為多年生草本,別名杏葉沙參、杏參,亦有稱為甜桔梗。蘇頌的《本草圖經》對空沙參有頗明確的記載:「薺苨,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川、蜀、江、浙皆有之。春生苗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似桔梗根,但無心為異。」杏葉沙參為中國的特有植物,生長於海拔800-2000米地區,以山坡草地為主,目前仍未能以人工栽種。

在中國古時,因為人參的藥效及價值高,在不同地區會使用一些與人參外形相似的植物替代人參,其中不乏奸商魚目混珠。不同的參類功能當然有異,薺苨,《本草從新》稱為空沙參,「甘淡微寒,解百藥毒,利肺氣,和中明目,主咳嗽。消渴強中。」

空沙參因為個頭肥大,亦有人把它歸納為南沙參,但空沙參與沙參其實有差異,而且性味與功效亦不同。空沙參味甘寒,無毒,入肺、脾經,功能清熱、解毒、化痰,治燥咳喉痛。

李時珍《本草綱目》:「薺苨(空沙參)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知用,惜哉。人參、黨參、土人參、洋人參、薺苨、沙參、桔梗相似,不可不辨。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薺苨體虛無心而味甘;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黨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土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淡;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洋參雖似糙參但氣不香。」從以上文字,可謂簡單地道出不同參類的異同。

北沙參受追捧

南沙參與北沙參性味及功效相近,常有互用,就是藥材舖的人也不一定分得出南、北沙參,因為北沙參較受歡迎,故商戶推銷多以北沙參為名。沙參雖可清肺火,唯風寒作嗽及肺胃虛寒者忌用。3

補而不燥清補涼

台灣人和北方人都喜歡大補,進補多選鹿茸、當歸、紅參之類補氣行血藥物;香港人喜歡清補,潤而不燥的湯水最合脾胃,故此,健脾利水的清補涼在香港便四季皆宜。

清補涼是南方特色湯水,主要材料有沙參、玉竹、蓮子、百合、茨實、淮山、薏米及圓肉,亦可根據個人喜好加減,具有藥食兩用的價值,有清熱潤肺、滋補養胃功效。清補涼可以配搭多種肉類,無論豬肉、雞、鴨,均能帶出美味,更可以用作煮糖水,冷熱皆宜,亦可以用來煮粥,彈性相當高。

體質較差的小朋友,病後脾胃功能低下的人不宜吃太過滋補油膩的食物或大補的補品,以免加重腸胃負擔,平補的清補涼對病後體虛或是病人虛勞咳喘,毋疑是藥食兩用的最佳選擇。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