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第二代標靶藥改善整體存活期

0
4104
views

肺癌號稱頭號殺手,一直高踞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的首位,根據2013年香港癌症資料中心統計,每年約有逾 4600人患上肺癌,2013年的死亡人數接近4000人。

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兩個大類,以非小細胞肺癌為多數,約佔整體85%。由於肺癌擴散快,故死亡率一直都高於其他癌症。

肺癌成因主要是吸煙,據統計,每十個吸煙者一個會患上肺癌,其他如吸入某些化學或放射物質、常吃燒烤食物及長期吸入燃點的香燭煙霧也可能是致病因。

化學治療副作用大

肺癌的治療仍是以手術為先決,只要條件適合都應以手術切除,不過,有些病人發現較遲或已轉移,又或是因為身體的其他情況不適合手術,這些肺癌患者便只能接受傳統治療,如化療及電療。只是傳統治療通常帶來嚴重副作用,如脫髮、嘔吐及免疫力下降,更且,治療效果亦不理想,病人存活率通常只有一年左右。

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較多見的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呈現基因突變類型。這類肺癌患者以亞洲人較多,更會出現在非吸煙人士身上,不少病人確診時已屆末期。在治療方面,醫生大多按照肺癌病人的期數採用傳統治療如手術切除、化療或是第一代口服標靶藥。

臨床腫瘤科醫生潘智文解釋:「標靶藥是針對癌細胞設計,不會影響身體其他細胞,比傳統化療藥的效果好,副作用亦較少,而且抗藥性較傳統化療藥好,更可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第一代EGFR標靶藥物在十多年前已開始使用,現時已發展出第二代以及第三代的標靶藥物。」

依附受體提高治療率

標靶藥物的藥理是更精確地阻斷癌細胞生長因子的受體(Receptor),使癌細胞無法接受體內生長因子的刺激而停止生長,能更準確對付癌細胞,減低藥物對身體其他細胞的傷害,亦減去不必要的副作用。雖然肺癌標靶治療的第一代藥物療效佳,但亦有局限,就是藥物附在癌細胞突變受體上的作用是可逆轉及暫時的。現時的第二代口服EGFR基因突變型標靶藥的特點是能永久黏附在癌細胞突變的受體上,較第一代口服標靶藥更有效減少惡化機會及降低治療失敗風險,提高治療反應率。

最新大型臨床研究Lux-Lung比較第一代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探討兩種EGFR基因變異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的差異。是次研究共14個國家及319名未曾接受過任何治療的EGFR基因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香港亦有參與是次研究,研究結果對本港患者於EGFR基因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上的選擇有著重要的參考依據),結果顯示第二代EGFR基因突變型標靶藥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較佳好處。研究結果已於《刺針.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國際醫學期刊發表。

EGFR基因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的口服標靶藥與傳統化療相比,可減慢惡化速度、改善與肺癌相關的症狀,例如咳嗽、呼吸困難、痛楚,從而改善病人生活質素及健康狀況。

治療新希望

潘智文醫生表示:「以前肺癌幾乎是無法可治的疾病,自第一代標靶藥物出現,患者的壽命已得以延長,現時第二代亦被證實比化療組的整體存活期更長,且無惡化存活期亦提升,而不良反應亦可以預期、管理和控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素,期盼能為本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希望。」

由於約50%的亞洲裔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 EGFR 突變的情況,因此在亞洲地方如香港,特別需要針對這類型肺癌的有效治療方法,相信第二代標靶藥物的出現會令更多EGFR基因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的香港患者受惠。現時,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已被納入關愛基金資助範圍,可為有需要人士減輕經濟負擔。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