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久服可中毒

0
58141
views

据说麻黄的名字来源是若误用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不知是指医者还是病者),所以称为「麻烦草」,且因为麻烦草的根为黄色,所以称为「麻黄」。究其实,据《本草纲目》说麻黄之得名,是因「其味麻,其色黄」。

黄在中国作药用已有千年,是中医常用药,一般以其干燥草质茎入药。由于麻黄含有一种很重要的成分麻黄碱(Ephedrine),又称为麻黄素,具兴奋人类神经的作用,故常被误用及乱用。现时,含麻黄碱的制剂已被欧美国家立列规管。事实上,全球的麻黄种类很多,中国亦有三十多种,单是用于药品上的便有十种之多,而根据《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麻黄,药材来源则只有三种。

  1. 草麻黄 ── 又称华麻黄,小灌木,花期5月,种子成熟期为7月。生长于干燥高地,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及内蒙。
  2. 木贼麻黄 ── 小灌木,高达1米,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新疆及四川西部。
  3. 中麻黄 ── 直立灌木,高1米以上。生长于多沙地带、沙漠或干燥山地。常见于东北、河北、山西、内蒙、甘肃、新疆、青海及四川。

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除以上三种,民间常用的还有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印度及巴基斯坦的矮麻黄;在云南、四川的丽江麻黄及在内蒙、青海一带的膜果麻黄。

麻黄是多年生植物,常见于干燥荒地的山坡、平原,可在极端条件下生存,兼具耐热耐寒特性,不过,正常生长还是要求有较高的气温,一般以在年均气温摄氏6.0-7.0的区域内生长分布最广。麻黄对水分的要求不高,较适宜在沙质性土壤中生长。8-10月间取草质茎,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晒干,切段作药用。存放宜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炮制常为炒制、蜜制及生姜制等。

各家论述

  • 《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
  • 《本草正》:「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袪除寒毒。」
  • 《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
  • 《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

功能

麻黄是中药的发散风寒药,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功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可润肺止咳,尤其适合长者与小孩。麻黄为《神农本草经》草部中品,自古即用于发汗、解热、镇咳、止喘剂。有趣的是,古代医师早发现「麻黄发汗用茎,止汗用根」,就是麻黄的草茎具发汗功能,但根节却有止汗歛汗作用,所以《陶弘景集注》特别指出,麻黄用前必须剪根除节。在未有科学仪器鉴别分析的年代仍能分辨麻黄根茎的不同用途,可见古代医师用药的独到。

成分:麻黄碱

关于麻黄的重要成分麻黄碱(麻黄素)是直到1885年才被发现,日本东京卫生实验室的山科元忠和长井长义首先从中药麻黄分离麻黄碱结晶,至1888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大学(现时东京大学医学部)从麻黄发现生物碱,从而定名为麻黄碱(Ephedrine),证明具有令生物体瞳孔扩张及血压上升的作用,数度发表于日本药学杂志。至1923年,美籍华裔药理学家陈克恢研究麻黄碱的药理成分及止喘效能。由于麻黄具药用价值,日本人到中国大量购入麻黄草作为药品原材料,制成麻黄素后又送到中国及世界各地销售。1939年,中国本草学家赵燏黄于北平(现时北京)任北平新亚药厂华北分厂工作,专门从事麻黄草提取麻黄碱的研究,创造了石灰法生产麻黄碱工艺,改变了过去麻黄大量出口日本,提取麻黄碱后又反销中国的局面。

麻黄碱的药理作用

麻黄一直有用于制药,为甚么被禁?这与麻黄的麻黄碱(亦是药效的原因)有关。综合近代药理试验结果,麻黄碱能兴奋交感神经、缓弛支气管痉挛、提升血压与心跳速率、增加人体新陈代谢。

麻黄碱可影响血管收缩,作用温和持久;而在血管舒张作用微弱,因此用于鼻黏膜肿胀,收缩作用既长且无续发性血管扩张作用。麻黄碱亦能使冠状血管扩张,增加冠动脉血流量,对心脏有强大兴奋作用,反复使用或一次过使用大剂量可能扰乱心律;与洋地黄同用时更可引起心律紊乱。如使用大剂量麻黄碱可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震颤等症状,由于能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在麻醉药中毒时亦有苏醒作用。

基于麻黄碱种种功能,便有人把它用作兴奋剂、食欲抑制剂或治疗感冒、哮喘等等。坊间治疗感冒或鼻炎、哮喘的成药中常含有麻黄碱成分,甚至亦有用来作抑制食欲减重药物。长期或大量食用含麻黄碱药物,可引发失眠、发汗虚耗、幻觉,甚至出现出血性中风或心血管疾病。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于 2004 年时明令禁止将麻黄生物碱作为保健食品销售,且除使用在中药制剂外,所有输入美国的药品均不得含有麻黄碱。在香港, 所有含麻黄碱及其他西药成分的产品,必须根据《药剂业及毒药条例》注册为药剂制品,及当作「药物」(Drug)规管, 只可在药房出售。至于含有麻黄的中药制剂,必须根据《中医药条例》注册为中成药。

方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主治:感受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的伤寒表实。
出处:《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主治:用于外受风寒之邪,内有郁热的表寒里热证。证见: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出处:《伤寒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主治:风寒束表,水饮内停的表寒里饮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食疗

麻黄蒸梨

材料:麻黄3-5克、大梨。
制法:先把麻黄捣为粗末;将生梨洗净后剖开,挖去梨核;把麻黄放入梨心合上,放入碗内,隔水蒸熟即可。每日2次,每次1只,去麻黄吃梨服汁,连用3-5天。
功效:止咳。适用于小儿百日咳的初期和痉咳期,也可用于小儿支气管炎咳嗽。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麻黄干姜粥

功效:肺阳亏虚、咳嗽咳痰、畏寒流涕、支气管哮喘。
材料:麻黄6克、干姜6克、甘草3克、葱3克、粳米100克。
做法:

  1. 将麻黄、干姜、甘草加适量水煎煮,滤汁去渣。
  2. 将粳米洗净后与煎汁共煮为粥。
  3. 将葱白洗净切碎,在粥将成时加入,搅匀,再稍煮片刻。

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碱毒性较强,伪麻黄碱毒性较弱,在体内的代谢也慢。麻黄碱常用于发汗平喘,服用过量时,常发生烦躁、失眠等中枢兴奋症状以及血压升高等副作用。麻黄碱用于前列腺肥大的患者,有时可致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成人内服麻黄,其中毒量为30-45g,中毒最初表现为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头痛头晕、耳鸣失眠、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口渴出汗、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心慌气短,严重或出现排尿困难、视物不清、休克、昏迷、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衰竭、心室纤颤而死亡。长期服用可成瘾。

食用禁忌

凡虚弱而自汗、盗汗、气喘者,均忌服。发汗力强,体虚自汗、盗汗及虚喘者禁服。肺肾虚喘者禁用,由于麻黄能升高血压,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

  • 《别录》:「不可多服,令人虚。」
  • 《医学入门》:「伤风有汗及阴虚伤食者禁用。」
  • 《本草经疏》:「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 《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

中医对麻黄具有悠久的应用经验,所以在中医治疗及药剂中,并没有一刀切把麻黄剔走,主要限制不必要的滥用。因长期服用麻黄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故此麻黄不应长时期服用,如有关中成药声称可长期服用,在申请注册时必须提交急性毒性试验及长期毒性试验报告,以证明安全。所有含中药麻黄的注册中成药,必须在包装标签附上适合短期使用的指示,例如「本品不宜长期服用或本品须遵医嘱」或类似字句,确保使用安全。3

麻黄根

麻黄根性甘平,专敛肺固表止汗。治气虚自汗,常配伍黄耆、白术,以补气固表止汗,治产后气血不足之虚汗不止,配当归、黄耆等补益气血药,如麻黄根散。此外,麻黄根可外用止汗,可配滑石、牡蛎共研止脚汗。《药性论》:「麻黄根、节止汗」。《本草正义》:「麻黄发汗,而根节专于止汗。」所以若药方中写的是麻黄,绝不可以麻黄根代替。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