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醫藥有待統一規範

0
2070
views

世界各地都開始以科研態度研究植物藥用價值,但是香港的中醫藥依然良莠不齊,混水摸魚的中醫及錯誤用中藥的例子為數不少,香港除了中醫師需要考試制度化之外,藥材進口商及藥店工作人員亦亟需規範化……

界各國對利用和研究植物藥物治療疾病的興趣日益濃厚,許多國家都在積極尋找藥用植物資源,例如:美國市場來自植物的藥物和中間體,一年中銷售額達90億美元,並從世界各地廣泛收集各種植物藥,已進行初步篩選的品種約達20,525種,前蘇聯調查了近3千個品種的藥用植物,印度近年亦對1千7百種植物藥進行篩選,日本研究了4-5百種植物藥物的化學成分,其中植物細胞培養工業生產新工藝,日本處在領先地位,其次德國、美國、英國等也很重視這個領域。國內對中西醫研究更是長達四十多年(這與當時深愛中國傳統科學文化的毛澤東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高等教育的教材,亦不停改進,現今的香港幾所大學辦的中醫班,卻還不敢採用國內的專業教材。

保護主義製造混水摸魚

基層的錯誤數不勝數,混水摸魚的中醫並不少見。香港政府曾經成立香港中醫藥工作小組,同時也請來了國內專家。小組成立了,會議開完了,專家帶著失望的印象回去了。但是我們所謂的專業高層人士,誰也沒有沉下去看一看,體察一下,錯誤有多少?仍採取「保護主義」的態度。

政府對於「毒藥」有提名,卻不詳盡,更沒有設立監管制度,普通人可以在藥店隨便買到一斤劇毒的馬錢子,而炮製方法,則一切以賣相為主。二氧化硫的含量幾乎佔了加工品種的七成以上。品種鑑定更是張冠李戴,冒名頂替。王不留行子變成了果殼;大小薊非但不分,而且合而為一,變成了既不大,也不小的另類品種;雞血藤同紅藤劃上了等號;白前用了白薇頂替,而白薇又用了另一屬科替代了;田七真的油上了「油漆」;紫草太貴用不起,乾脆就用其他品種染色後再用了;當歸用二氧化硫煙到連當歸本身的特有香氣都被硫黃蓋沒了。

對於炮製規範,相信政府更不知是何物。人人知曉的廿四味,至今已不齊全,更沒有處方一致的廿四味。如果需要廿四味中藥才能起到如此清熱解毒的功效的話,那麼只要按方劑學的君、臣、佐、使去分析,就更不值得花人力物力去研究它的偉大了。

規範中醫

藥材質量,即其真偽優劣,對於保證臨床療效乃至病人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香港一直以來全靠地方老藥工師徒相傳,由於各地中藥名稱習慣不同,中藥同名異物,或異名同物的現象常見,品種混淆的問題比較嚴重。如透骨草為中醫外科常用藥,據調查有二十科,四十二種,五變科植物,都在不同地區作透骨草使用或稱作透骨草,貫眾可來源於三十多個不同科、屬、種的原植物,僅華東地區就有八個種,分屬於三個科,六個屬。藥材的品種來源不同,所屬成分和藥效也勢必有差異,因此,要引入世界通用的植物(或動物)學知識來鑑別中藥材,理清中藥的科、屬、品種、植物學名,這是一項十分基礎的工作,這一點國內已有了很好的樣辦。

香港現今中醫藥的工作第一步要做的,應該是糾正錯誤、規範化及統一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行事,不但中醫要考試,更重要的是藥材進口商、藥店工作人員亦應培訓,提高素質,只有把他們規範化,病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證。那時再進行高科技研究,就不會使科研人員的成果貨不對辦了。

以往中藥中毒事件,在傳媒報道中總是大字標題的出現,很多中醫界的人士都有苦難言,總覺得文章帶有偏見,而不知也該責問一下本身的質素。現在又輪到西醫不爭氣了,頻頻出事的大醫院,使市民感到中西醫,都不知誰家可以信任。

作為有政府系統監管的西醫,相信任何事故,醫務人員的責任是不可逃避的。然而作為一個既無系統,又無監管,親人也可以做中醫的制度下出問題,要檢討的就是政府的監管,其次才是人為因素。

對中醫師註冊問題,政府不知是為了維護部分人利益,還是內部呆滯,缺乏果斷。香港沒有資格與國內比,但是面對日本、台灣,乃至歐美等地的成績,作為中國人都感到羞愧。無論是高層次的決策者,還是身處基層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都必須考慮一下,祖宗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產,開發的好可能是一個金礦。

統理中藥

當代藥物學,從醫學理論體系講,突出而佔主要位置且能起到較大作用者為西藥學和中藥學。目前,西藥學仍是世界各國在防治疾病過程中的重要藥物來源和指導用藥的理論依據。但是,近十年來,西藥學卻發展緩慢,不僅沒有重大突破性進展,更為其不斷表現的不良反應所困擾,可以說,處於舉步艱難的境地。另一方面,為擺脫困境和發展西藥學,西醫藥學工作者正從多途徑進行探索。

反觀中藥學,不僅正為人類提供著大量藥物,更因其內在的科學性和臨床的有效性,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醫藥學工作者的重視,可以預見,一個發展的新時期正在到來。

中藥學作為一門科學,從學術角度來說,不僅不保守,而且具有鮮明的進步性。中藥學的內容,在古時就不僅只具備一般藥物學關係最密切的化學和生物學內容,更涉及到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物理等多學科內容。可見,中藥學是由於吸收其他學科研究成果達到的。近百年來,這種吸收工作仍在進行,正在較多地吸收與中藥學關係最密切的現代化學和生物的研究結果,如中藥的質量控制、炮製加工、製劑製備等,不斷吸收化學研究結果,即以所含化合物的組成及性質為依據,在生物活性方面,不斷吸收現代生物學乃至西醫藥的研究結果。如治療消渴病(糖尿病)的藥物,引入其降血糖、尿糖等作用指標,治療肝病的藥物,引入對轉氨酶的影響生化指標等等。國內近年更在開始吸收分子乃至量子生物學的研究結果。

去蕪存菁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中藥學在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對糟粕的揚棄,還是對正確內容的完善與發展,以及對新內容的提出,多不是採取簡單否定或肯定的作法,而是對前人提出的已有內容進行多方引證,加以評價,再根據後者的實戰和理解,提出正確的意見乃至提出新的內容。

對不同意見和看法,允許保留存在,留待不斷實踐再驗證,最後確定精華與糟柏。這一點很不簡單,亦屬中藥學鮮明進步性的表現,同時體現著繼承性和連續性。中醫學發展前途的廣闊性,是由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在科學性所決定。中醫藥學理論體系是把人體狀況與藥物功效和使用規律,放到宇宙大體系進行綜合考慮的,故對中藥學各方面的內容進行現代科學闡述,是要隨著人們對宇宙中各種現象的本質被了解,而不斷加深認識,可見發展前途是極其廣闊的,但願在同行們的努力下,高增值的中藥業不是晚秋之作。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