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針灸治療痛証的優勢

0
2242
views

灸能夠消除或緩解大多數疼痛性疾病的疼痛感覺從而顯示出治療的作用,它與針刺對機體各系統機能的調節作用雖然密切相關,但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作用規律。中國古代醫家在運用針灸的鎮痛作用對各種痛症的治療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並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經驗。

証是以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系列証候,常常伴隨身體不適的其他症狀。疼痛是臨床十分常見的症狀,許多病人常常是因為身體某一部位的疼痛來就診,疼痛可發生在多種疾病,範圍十分廣泛,可表現於全身各部位,是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一大類病症。

疼痛的含義

疼痛是由損傷或可能破壞組織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覺體驗,是病人一種常見的自覺症狀,在臨床十分常見,可出現在局部或全身,也是人體對損傷所發出的一種自我保護訊號,任何對人體的傷害性刺激都會引起疼痛。疼痛包括「痛覺」和「痛反應」兩種成分。

  • 痛覺:是機體受到損傷後出現的一種疼痛性感覺。這種感覺是病人的主觀感覺,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常伴隨著痛苦、不安、焦慮等情緒色彩。痛覺提醒人們機體的某一部位受到損傷,從而讓人們能及時地採取預防和治療措施。
  • 痛反應:痛反應是機體對疼痛刺激所產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行為和心理反應。如表現為血壓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汗腺分泌增多或肌肉收縮等。痛反應還包括行為和心理反應,如易怒、煩躁、逃跑、躲避等。

中醫學對疼痛性質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疼痛的原因主要興其致病因素密切相關。其致病因素主要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跌扑損傷等。由不同的病因阻滯了臟腑經絡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了經氣運行障礙,則會引發不同性質的痛感,即中醫所說的「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之理;或造成了臟腑組織、肢體關節缺血失養,而出現疼痛。臨床常見以下幾種情況:

  1. 刺痛:是指疼痛如錐刺或針刺,疼痛部位明確固定,而疼痛時間不定,多為瘀血所致。
  2. 灼痛:是指疼痛有燒灼或熱感,疼痛部位大多固定。多為火熱之邪所致。
  3. 鈍痛:是指疼痛較劇,且持續時間較長,疼痛部位不甚明確,但覺疼痛部位較深。
  4. 串痛:是指疼痛部位不固定,從一個部位向另一個部位放射或游走。多因風邪入侵所致。
  5. 隱痛:是指痛勢不甚,綿綿作痛或隱隱作痛,喜按,疼痛時間持續,且經久難愈。
  6. 痠痛:是指痛勢不甚,但痠楚重著,坐立不安,難以名狀。
  7. 脹痛:是指疼痛時伴有脹感,時有時無,疼痛大體部位明確,但卻找不到明確的壓痛點,多因氣滯所致。
  8. 重痛:是指痛且兼沉重感,如重物壓體,或有沉重或下沉感,常常伴有疲乏、倦怠等症,但痛點不明確,多為某一片區域重痛,多由痰濕之邪所致。
  9. 冷痛:是指疼痛兼有冷感,痛勢較重,遇冷加劇,得熱痛減,甚則冷痛入骨,難以忍受,多因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所致。
  10. 墜脹疼痛:是指疼痛的同時伴有下墜感,常伴有見疲乏、倦怠等症,多因氣虛下陷所致。

疼痛產生的原理

中醫學認為,由於病因不同,產生疼痛的機制也有異同之分。常見情況如下:

  • 氣滯血瘀:多因為情志所傷,使肝氣鬱結,疏泄失職,氣血運行受阻,形成氣滯血瘀,經氣不通,不通則痛。
  • 寒邪阻滯:多感寒邪,入侵經絡,寒邪留滯經絡,使經氣凝滯,致使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產生疼痛。
  • 痰濕阻絡:多感濕邪入裡,脾陽受困,驟濕成痰,或脾胃虛弱,運化失司,驟濕成痰。痰濕之邪入於經絡,阻滯脈絡,使經氣運行受阻,不通則產生疼痛。
  • 氣虛血瘀:血的正常運行要依賴氣的推動,當某些原因造成氣虛時,氣無力推動血液運行,造成血行障礙,而形成瘀血,阻滯經絡而產生疼痛。
  • 陽虛寒凝:素體陽虛,或他病傷陽,使陽氣虛弱,陽虛生內寒,失去溫煦,寒邪凝滯,使臟腑經絡失去溫養,氣血運行不暢,而產生疼痛。
  • 外傷:因跌扑損傷、利器所傷,均可引起臟腑經絡或組織破壞,氣血瘀阻而產生疼痛。

針灸治療疼痛的優勢

針灸止痛的原理

《內經》中從治療原則到具體方法論述得十分詳細,強調針對病因辨証施治。《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瀉之,苑陳則除之。」《靈樞.刺節真邪》:「用針之類,在於調氣。」

以上兩段原文講針灸的治療原則是補虛瀉實,調理氣血。無論甚麼原因引起的疼痛,它的病變總是在氣和血方面,又因痛覺的感知還與神的參與有關,所以針灸鎮痛的作用主要是與針灸的疏通經脈、調氣、和血、治神的作用有關。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就是經絡系統,由於它們內屬五臟六腑,外絡肢體,形同網絡遍布全身,協調陰陽平衡的功能,從而把全身整合為一個高度諧調統一的有機整體,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針灸治療疼痛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1. 行氣止痛:通過對氣機的調理,使氣血運行,經絡通暢,組織得養,疼痛自消。
  2. 活血止痛:是一種通過活血,使氣血的運行加快,瘀血消散,消除疼痛的方法。
  3. 溫經散寒止痛:是通過溫暖經脈,使拘急之筋脈得以紓緩,驅除寒邪而止痛的方法。
  4. 驅風止痛:是通過驅除風邪,去除病因而達到止痛的方法,在驅風的同時,應兼以活血,體現治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
  5. 除濕止痛:是通過清除痰濕、痰飲之邪,疏通經絡,恢復經氣正常運行而止痛的一種方法。
  6. 益氣活血止痛:是通過補氣的方法,使氣有力行血,血運恢復正常而消除疼痛的方法。

針灸止痛的特點

現代各種止痛藥均有不同程度的成癮性、耐藥性和毒副作用,而且只能消除或減輕病人的痛感覺及其情緒反應,對於引起疼痛的病因病理變化毫無作用。針灸對各種痛症的治療則是在發揮其鎮痛作用的同時,也對病變器官組織的機能失衡發揮調整作用,即所謂「標本兼治」,因而比止痛的「只治標不治本」有更為持久的止痛作用和遠期效果,而且經濟、簡單,隨時可以使用,又不具過敏反應和各種毒副作用。

針灸治療疾病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綜上所述,針灸治療疼痛就其性質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 針灸既能治療急性疼痛,又能治療慢性疼痛。
  • 針灸既能抑制體表疼痛,又能減輕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牽涉痛。
  • 針灸既能提高病人對疼痛的耐受性,又能減低疼痛給患者造成不良的情緒反應,是一項值得我們信賴紓緩疼痛的方法。3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網頁: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