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命是否多多益善?

0
1247
views

維他命是一種身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在身體各種新陳代謝過程中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那麼,維他命又是否吃得愈多愈好?

多人以為維他命只是日常營養補充劑,可以隨意服用,其實維他命也是藥物的一種,如服用不宜,不但無益,更可危害身體健康;而且它會與藥物產生相互作用,從而增加或減少藥物在身體的水平,因而影響藥物的功能和病情的控制。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有均衡的飲食,從食物中攝取的維他命已經足夠維持身體的新陳代謝,並不需要服食額外的維他命。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維他命的每日分配建議量。

常見維他命的每日分配建議量(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RDA)
維他命 每日分配建議量(RDA)**
A 800微克
B1(硫胺素) 1.4毫克
B2(核黃素) 1.6毫克
B3(菸鹼酸) 18毫克
B5(泛酸) 4-7毫克*
B6 2.0毫克
B9(葉酸) 200微克
B12 1.0微克
C 60毫克
D 5微克
E 10毫克*
H(生命素) 30-100微克*
K 10微克X每1公斤體重

*現時還沒有這4種維他命的每日分配建議量,列出的數字代表了它們的安全攝取量。
**以上列出的只是一個約數,分量的多少會因性別、年齡、體重的不同需要而增加或減少。  

如果攝取的維他命分量超過身體所需時,它們會跑到哪裡呢?多餘的水溶性維他命(B及C)會從尿液中排出體外(B卻需由肝臟化解),理論上,不會積聚在身體,但實際上服食過量亦能產生反效果,尤其是一些腎功能不佳的病人;而多餘的油溶性維他命(A、D、E、K)則需由肝臟化解,或積聚在體內,當積聚的分量超過一個限度時便會對身體有害。

水溶性維他命

維他命B1(硫胺素)

口服的維他命B1可說是沒有毒性,但如長期每天攝取超過3克,會有頭痛、不安、脈搏加速、皮膚炎等症狀。

維他命B3(菸鹼酸)

服用高劑量能出現臉潮紅、皮膚痕癢、腸胃不適、低血壓、心律不整等症狀,嚴重的可引致肝功能受損。高劑量對長者和肝功能欠佳的人最危險。

維他命B6

服用高劑量(超過2克)可能令神經永久受損,導致四肢感覺遲鈍。就算是服用較低的劑量(每天超過200毫克),如長期服用,亦可能有此副作用。幸好,通常只要停服,功能便會恢復。

維他命B9(葉酸)

高劑量的安全性尚未確定,但患癲癇的病人卻不宜服用超過1毫克葉酸,因這可能引起病發。胡亂服食葉酸亦可掩飾維他命B12所引起的惡性貧血。這是因為惡性貧血和葉酸缺乏都會令紅血球細胞增大,葉酸能改善紅血球的外觀和病者感到的疲倦,但卻不能醫治維他命B12缺乏所引起的其他問題如神經受損。因此除非已被醫生診斷為患上葉酸缺乏症,否則,應選擇一些同時含維他命B12的補充劑。

維他命B2(核黃素)、B5(泛酸)、B5及H(生命素)

研究顯示,即使大量服這4種維他命,亦相當安全,但亦不會對身體產生額外益處。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維他命B2能令尿液變黃,但這是正常的,毋須擔心。

維他命C

高劑量(每天超過2克)能引起肚瀉、胃氣脹,亦能增加草酸鹽的水平,引致腎結石,因此腎功能不好的人應限制攝取量在100-200毫克以內;有腎結石病史的人也應避免服用高劑量。長期服用高劑量更會令身體對它產生依賴,一旦停止服用,可能會出現反彈的維他命C缺乏症。

油溶性維他命

維他命A

一次過服用大約150毫克的維他命A能引致虛弱和嘔吐。長期服食過量(每天超過7.5毫克)能引致肝臟及骨骼受損,亦能引起脫髮、皮膚乾燥、頭痛和嘔吐等。孕婦更應避免服食附加維他命A,因為只要每天服食超過3毫克維他命A,胎兒生長便會受到危害,大大增加產下畸胎的機會。食物中的胡蘿蔔素卻無此副作用。

維他命D

胡亂服食附加維他命D,可引致血鈣過高(因維他命D能輔助鈣的吸收),產生嘔吐、脫水、骨痛等症狀,嚴重的更可引致昏迷。鈣的沉澱物亦會在軟組織內形成,特別是腎臟,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因此服用醫療性劑量維他命D1的病人,都應定期檢查血液中的鈣含量。

維他命E

研究顯示,就算每天服用超過2克,只可能會有頭痛、疲倦、惡心和肚瀉等症狀,對身體不會產生毒性。但如果人的體內有低於標準的維他命K,服用維他命E補充劑就可能會增加出血的機會。

維他命K

天然的維他命K相對無毒,但水溶性的合成形式卻不適合有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G6PD Deficiency),又稱G6PD缺乏症的人服用,因它會引起紅血球細胞破壞而致貧血。

誤食適得其反

從以上例子可見胡亂服食維他命,不但不會令身體更健康,有時候更會有反效果。而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維他命丸的顏色大多鮮艷,很多小朋友會以為是糖果而胡亂服食,引起中毒。因此貯存維他命丸時不應掉以輕心,應將之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3

 

註:
1. 醫療性劑量維他命D —— 醫療性劑量較每日需量高好幾倍,甚至幾十倍,專用以醫治缺乏維他命而引致的疾病。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