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学医学院与国际心脏瓣膜疾病专家合作,比较亚洲和欧美的退化性二尖瓣倒流患者在病情、治疗方案及临床结果的差异。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sia》发表。
二尖瓣倒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接受修复手术。现时大多数有关退化性二尖瓣倒流临床治疗或干预措施的研究数据均来自欧洲或美国,欠缺亚洲患者的相关资讯。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与国际心脏瓣膜疾病专家合作,比较亚洲和欧美的退化性二尖瓣倒流患者在病情、治疗方案及临床结果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心瓣异常形态及病情相若,亚洲患者普遍较年轻,症状亦较轻微;唯亚洲人因体形不同,心脏体积较欧美人士细小,可能导致亚洲患者心脏负荷过重的情况被低估。研究团队亦发现,亚洲患者接受二尖瓣倒流干预措施的机会较欧美患者少,因而导致死亡率较预期高。专家建议从影像诊断和不同种族的疾病管理方式着手,改善全球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的治疗成效。
亚洲患者的心脏负荷被低估
全球有2-3%人口患有二尖瓣倒流,当中有50-60%为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由二尖瓣瓣膜或腱索退化所致。二尖瓣倒流患者的心脏在泵血时,由于二尖瓣瓣膜无法完全闭合,血液从左心室倒流至左心房,增加心脏负荷,随病情恶化可引致心脏病及增加死亡风险。
研究团队将来自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及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的737名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的病人组成「亚洲研究」组别,并于全球规模最大、由欧美机构结集而成的国际多中心二尖瓣倒流病人名册,整合了682名二尖瓣倒流患者的数据为「欧美对照」组别,通过比较及分析,发现两组病人的患病成因相同,社会及经济地位亦相近。
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 欧美及亚洲研究队列在医学影像上呈现明显的相似性,包括二尖瓣倒流严重程度、患病机制(瓣叶脱垂),以及出现肺动脉高血压的情况。
- 亚洲患者年纪较轻,患病的风险因素及状况不一。
- 值得关注的是,在研究基线上,两个组别的心脏形态在医学影像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亚洲患者的体型较细小,他们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体积绝对值明显较小,远低于临床指引的阈值,因而可能低估他们的病情。然而,当以身体及心脏比例作基准重新计算,亚洲患者的左心房和左心室尺寸实际上比欧美组别大,显示心脏容量严重超载。
- 在治疗成效方面,两个组别均以修复为主导的介入治疗模式,成效相若,但在整体的疾病管理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亚洲组别接受介入治疗的人数比欧美组别少,时间亦较迟,从而令治疗成效受影响。十年内亚洲患者的死亡率达40%,相较欧美患者20%的死亡率为高。
亚洲组与欧美组的主要临床数据 | ||
亚洲组别 | 欧美组别 | |
平均年龄 | 61 岁 | 66 岁 |
由确诊至接受干预措施的时间(中位数) | 42 日 | 24 日 |
确诊后首年接受干预措施的病人比例 | 55% | 77% |
在研究进行期间曾接受干预措施的病人比例 | 65% | 79% |
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美国明尼苏达州心脏中心高级研究员心脏科专家Maurice Enriquez-Sarano医生表示:「目前为病人进行二尖瓣修复手术是以左心房和左心室的绝对尺寸作为标准,并没有考虑不同种族的体形差异。我们的研究显示,亚洲患者因为血液倒流而导致心脏形态及容量改变的程度明显被低估,病人的体形绝对需要纳入为考虑因素。」
「经过多元分析及倾向性评分配对,调整及平衡各临床特征,我们证实相比欧美患者,较多亚洲患者未有接受适当治疗,死亡率较预期高。我们建议,全球在二尖瓣倒流的影像诊断和疾病管理上应考虑这些特殊性,为患者尽早提供干预措施,进一步改善治疗成效。」
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李沛威教授表示:「我们在此研究中发现,亚洲的退化性二尖瓣倒流患者年龄较轻,但具体原因尚未确定,可能是生物学上或接受转介的时间上有差异。未来的基因及人口研究应评估黏液样二尖瓣退变在不同人群中的发展是否有所不同,以及是否需要调整疾病管理方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