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心包切開術治惡性心包積水
中大一項多中心隨機研究發現,癌症病人接受球囊心包切開術後,心包積水復發機會較傳統手術大幅減少80%,不但避免患者重複抽針引流,出現心包填塞風險亦僅為4%。研究結果已於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
心包積水常見於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當癌細胞轉移至心包,心臟外圍薄膜出現積水,將有礙心臟擴張,令功能受損,嚴重時更可致危及性命的心包填塞( Cardiac Tamponade)。每五名癌症患者就有一人出現惡性心包積水(Malignant Pericardial Effusion ,MPE),一般需接受心包穿刺引流術將積水抽出,傳統心包穿刺引流術雖可減少心包填塞的風險,惟術後復發機會高,以致患者需重複手術抽出積水,影響生活質素,亦增加感染風險。
球囊心包切開術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團隊於2020-2024年間,於本港四間醫院招募50名18歲以上罹患惡性腫瘤、有心包積水(範圍10毫米或以上)的患者,進行一對一的隨機臨床研究,當中25名患者被安排接受球囊心包切開術,餘下25名則接受心包穿刺引流術作為對照組。
在球囊心包切開術組別中,研究團隊透過透視診斷,於患者心臟劍突下方位置為心包開口,並置入一個20毫米大小的球囊連接引流管,將心包積水引流至肺膜空間吸收,紓緩心臟因積液受壓的風險。兩組患者於術後均接受六個月持續跟進。
研究發現,接受球囊心包切開術的患者,於術後六個月惡性心包積水復發率僅為12%,遠低於對照組患者術後復發比例,心包填塞風險亦僅為對照組十分之一,只有一名接受球囊心包切開術的患者出現心包填塞。
研究數據同時顯示,兩組患者接受手術後,無論是三個月及六個月存活率,或是六個月無心包填塞存活率,均無顯著差異;術後生活質素評估亦顯示兩組患者沒有明顯區別。兩組各有一宗手術後死亡個案,兩名患者因自身癌症分別於術後19天及12天病逝,均與手術程序無關。
減低心包填塞風險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譚廣明醫生表示:「過去不少研究已顯示球囊心包切開術的可行性,而是次隨機臨床研究更首度印證經皮球囊心包切開術於減少心包積水復發方面,更勝於心包穿刺引流術,並能顯著減低心包填塞出現風險。」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表示:「推算全港每年約有100-150名晚期癌症患者因惡性心包積水需要接受心包穿刺引流術,惟患者術後因心包積水復發,需多次入院『拮針』抽走積水,每次至少留院數天,不僅增加感染風險,更影響生活質素;相反球囊心包切開術可有效預防心包積水復發,減少入院次數,整體醫療成本亦得以降低。」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教授表示:「為晚期癌症者處理心包積水的方法以往主要靠心胸外科手術處理,包括經劍突下切入,或用胸腔鏡技術進行心包開窗減少心包積水的復發;惟此類型手術需要全身麻醉,術後需要數日留院及留置胸腔引流管。相反,新的球囊心包切開術可以縮短住院時間,從而改善病人生活質素。」
是次研究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主任甄秉言教授表示:「利用球囊心包切開術治療惡性心包積水,於本港公立醫院仍未普及,此技術仍於研究階段。團隊期望未來可推及至更多醫院參與研究,並培訓更多醫生應用此技術,令更多患者受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