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事件在全球时有发生,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公告了一则处理食用珊瑚礁鱼类中毒的方案,市民需要密切关注。吃珊瑚礁鱼类为甚么会中雪卡毒?
四月下旬,香港报道了一则食鱼中毒的新闻,据报道指,3名女性食用鱼块后,约4-7小时后出现中毒症状,包括口唇、四肢麻痺、眩晕和腹泻等等,怀疑是中了雪卡毒所致,并指出这种毒素与珊瑚礁鱼类有密切的关系。经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调查后,发现其中两人所吃的鱼块购自香港小西湾一个鱼档。到底何谓雪卡毒?雪卡毒与「珊瑚鱼」又有何关系?
雪卡毒
雪卡毒(Ciguatoxins,CTX)又名雪卡鱼毒素、西加鱼毒素,是一种多环聚醚类(Polycyclic Polyethers)亲脂性化合物,因应其化学结构的特征,可以有效穿透人类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并进一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功能,所以中毒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中期及晚期,常见有四肢麻痺和肌肉抽搐等神经失调现象。
中毒的病理特征
雪卡毒的中毒初期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肌肉关节痛楚无力、口角及手部麻痺、冷热感觉颠倒等等。这种毒素会进一步引起呼吸系统的肌肉抽搐麻痺,如不及早求诊,严重甚至可以导致肺组织窒息致死。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尚未研发出针对雪卡毒素的有效药物,只能通过辅助药物,令患者自行把毒素排出体外。
为甚么会中毒?
事实上,雪卡毒素来源是由有毒涡鞭毛藻所产生,这些有毒的毛藻是极微细藻类,寄生在红藻、褐藻等大型藻类,并附于珊瑚礁表面,当鱼类吃了这些海藻,毒素就会在鱼的体内累积,再经由食物链传递及生物氧化代谢成为毒性更强的鱼毒,由于毒素会透过食物链积聚,因此鱼的体积愈大,所含的毒素愈高,毒素可在鱼体全身,以肝脏及内脏含量较高。由于鱼类是吃了珊瑚礁处的海藻而中雪卡毒,所以我们统称这些带雪卡毒的鱼类为珊瑚礁鱼类(传媒常简称珊瑚鱼,其实与观赏类珊瑚鱼并无关系),据报常见带毒的珊瑚礁鱼类有很多,我们较认识的有老虎斑、老鼠斑、苏眉、西星斑、豹星斑及东星斑等等。
由于雪卡毒素只会令鱼类带毒,对鱼类并无危害,更不会令鱼类死亡,而且没有任何的特征,故单凭外观、气味、味道和肉质,无法分辨鱼类是否有毒,更且雪卡毒素的稳定性高,纵使经过高温烹煮(煎或炸)或是人体胃酸,都不会被破坏。尤幸是低浓度摄取鱼类所含的雪卡毒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只有过量摄取毒素才会引起中毒反应。
预防及注意事宜
雪卡毒素无法通过烹调煎煮去除,所以预防中毒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少进食量。另外,由于毒素属亲脂性,倾向累积于珊瑚礁鱼类的卵、肝、肠、鱼头和鱼皮,所以吃珊瑚礁鱼类最好避免食用这些部位,一般来说,体形愈大毒素愈高,选择吃小鱼可减底中毒风险。如果不幸食用珊瑚礁鱼类出现麻痺症状(肌肉毒性),要及早求医,有人说酒、花生或豆类食物可以缓解麻痺症状,但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指吃上述食物反会加重病征,对于治疗方法,市民必须相信科学研究或临床实证,勿胡乱相信小道消息。3
预防中「雪卡毒」,市民应注意下列几点:
- 减少进食珊瑚礁鱼类
- 每餐只进食少量珊瑚礁鱼类及避免全鱼宴,因材料多来自同一条大型珊瑚礁鱼类。
- 进食珊瑚礁鱼类时,避免吃头部、鱼皮、内脏和鱼卵,因为这些部位的毒素积聚较多。
- 进食珊瑚礁鱼类时,勿同时喝含酒精饮品、吃花生或豆类,以防加剧病征。
- 出现症状时及早治理
- 应该在有牌照及有信誉的海鲜档购买珊瑚礁鱼类,不要购买来历可疑的鱼类。
(资料来源:香港卫生防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