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友生蛇風險高
全港超過九成25歲或以上人士帶有俗稱生蛇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當身體抵抗力低下時便有機會引發生蛇,研究顯示,每三人當中就有一人一生中會生蛇,而癌症患者的生蛇風險比一般人明顯更高。
臨床研究證實,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可有效減低出現生蛇的風險,亦有癌症治療臨床指引建議,癌症患者應接種疫苗以預防生蛇,保障治療過程的順利進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在2025年中進行了一項關於癌症患者對生蛇風險認知和預防需求的調查,探討癌症患者對生蛇的了解程度及相關焦慮,同時了解他們對接種預防疫苗的態度和意願。結果發現,受訪者普遍對生蛇感到憂慮,近70%受訪者認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帶狀疱疹極為重要。
化療病人生蛇風險高
內科腫瘤科醫生吳劍邦表示:「與一般人群相比,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生蛇的風險可高達25倍。生蛇風險在癌症確診後的首兩年內特別高,而且風險在其後時間仍然顯著,除了生蛇引起的神經痛楚,癌症患者更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免疫力低下人士出現生蛇併發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而且生蛇的症狀往往更持久、範圍更廣,更可能演變成病毒血症、肺炎、肝炎、腦炎等嚴重併發症,復發生蛇的風險亦高。其中最令患者擔心的是後遺神經痛,免疫力低下的癌症患者患上的風險達3.3倍,痛楚可持續數年甚至終身。在生蛇急性感染期,癌症患者往往需要暫停化療,不但有可能影響整體治療成效,亦增加急症入院、住院和抗病毒藥物使用的機會。另一方面,治療生蛇的抗病毒藥物可能與癌症治療藥物產生相互作用,需由醫生仔細調整藥物使用方案。」
吳醫生引述一項英國研究指,成人生蛇患者日後患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4倍。另一項研究亦發現,新冠疫情後,生蛇可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影響可持續超過3年,對年長人士或長期病患者影響更大。吳醫生指出,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和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均建議,癌症患者不論是在癌症治療開始前、治療期間或完成後,皆可接種疫苗預防生蛇。
香港近四成癌症患者曾生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在2025年5-6月期間,向116位癌症患者進行了一項線上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近40%的受訪者曾經生蛇。整體而言,受訪者普遍對生蛇感到憂慮,其中以引起的疼痛為最大擔憂,其次為害怕生蛇會影響日常生活、延誤癌症治療,以及引發嚴重併發症。調查亦發現,近70%受訪者認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生蛇極為重要。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總結該調查指:「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費用負擔是主要阻礙因素,認為疫苗的價格過高,尤其在家庭月入2萬元以下的群體更為明顯。其次,有六成病人擔心疫苗可能干擾癌症治療計劃,對疫苗亦認知不足。我們認為應加強健康教育,普及風險知識,加強公眾對生蛇風險和其危害的宣傳。呼籲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審視加入癌症病人接種蛇針的建議,以及政府與公立醫院為患者提供疫苗接種補貼或免費接種,增加病人接種疫苗的意願,從而減低癌症病人生蛇的發病率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