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穿戴裝置幫助預防心臟隱患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及健康意識提升,愈來愈多市民開始接觸AI穿戴式裝置,例如運動手環、智能手表等,以實時監測心跳、步數、運動強度,甚至能即時傳送警號至手機或醫生。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暨世界心臟日2025-26籌委會聯席主席徐健霖醫生指,AI智能科技正為心臟健康管理帶來嶄新機遇,不但讓市民可以隨時隨地追蹤心跳、血壓等關鍵數據,亦有助及早識別潛在問題。為了解公眾使用智能穿戴裝置的習慣及偏好,以及探討市民對人工智能技術在心臟健康監測中的認知及態度,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於2025年9-10月進行了一項名為「AI智能裝置能改善心臟健康嗎?」問卷調查,成功訪問493名香港市民,並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分析數據。
高危人士使用率有待提升
調查發現,雖然AI穿戴式裝置在本港逐漸普及,但仍有超過三分一受訪者表示從未使用過相關產品。其中六成未使用者認為「沒有需要」,反映部分市民對自我健康監測意識仍有提升空間。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義務秘書陳穎思醫生表示,利用AI穿戴式裝置持續監測心臟數據,可以實現即時預警、提供長期數據供醫生參考,以及提升健康意識與行為改善。對心血管高危人士帶來的好處理應最大,然而,調查數據顯示高危人士(長者、同時患其他心血管相關疾病)的使用率反而更低。陳穎思醫生認為應加強教育及支援,協助長者及慢病患者克服使用障礙,讓AI技術真正融入日常,助市民及早識別風險,主動守護心臟。
AI功能不能取代醫生診斷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陳裕豪醫生指出,使用AI穿戴式裝置可以促進健康行為,例如增加運動量及更關注健康指標。研究顯示,智能裝置可提升運動參與率及服藥、回診等健康行為,尤其慢性病患者及長者。調查中,逾半受訪者在裝置出現異常警號時會主動求醫,約三成曾因數據異常求診,反映AI分析有助及早識別風險,協助醫生更準確調整治療及預防心血管事件。
另一方面,調查亦顯示AI提示異常的警號偶爾會令部分使用者感到焦慮。陳裕豪醫生提醒,裝置數據僅供參考,市民如有疑問應及早向醫護人員諮詢,切勿單靠裝置自行斷症或判斷,一旦發現異常,宜尋求專業意見,讓科技真正發揮健康守門員作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