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坏胆固醇患者拒绝用药

0
33
views

坏胆固醇是胆固醇的一种,过高会造成高血脂症,甚至引起粥样斑块形成,令血管变得狭窄甚至栓塞,增加患上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脏病及脑血管病是本港最常见致命疾病之一。根据卫生防护中心数字,2023年心脏病及脑血管病分别位列香港最常见致命疾病的第三及第四位,其中心脏病死亡人数已连续六年呈上升趋势。而「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过高往往无明显病征,若不定期检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心血管疾病。

心脏病友互助组织「关心您的心」发布有关香港人坏胆固醇关注度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逾半曾验出坏胆固醇过高的港人并不清楚自己目前的坏胆固醇水平,亦有高达五成二人不知道医生为其设定的控制目标,反映病人对监察坏胆固醇水平的关注度不足。调查亦发现,病人对坏胆固醇诊断及控制目标等方面普遍存有误解,在治疗过程中参与程度偏低,有机会影响坏胆固醇控制,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调查访问1,300多名18岁或以上、曾出现坏胆固醇过高的香港市民,以探讨病人在控制坏胆固醇水平及预防相关心血管疾病时所面对的挑战。在受访者中,七成人在最近五年确诊坏胆固醇过高,近两成人于六至十年前确诊,其中每四名受访者就有一人曾经历心脏病或中风。

调查发现,部分受访患者即使验出坏胆固醇水平过高,但仍然不太关注,有43%人认为单靠改善生活习惯就可以控制坏胆固醇,甚至有8%人认为坏胆固醇过高并非严重的健康问题。另外,约有一半受访患者知道自己首次验出坏胆固醇过高的水平,但超过半数人不清楚目前的坏胆固醇水平,亦有同样比率的人不知道医生为其设定的目标水平,显示患者普遍对坏胆固醇水平的控制欠缺足够关注,未有主动了解控制目标,对控制坏胆固醇关注度及主动性不足。

坏胆固醇无警号

「关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先生表示:「调查数字反映不少病人对管理坏胆固醇有所松懈,病人需对自身疾病管理负责,我们呼吁大众关注血脂管理,定期透过验血监察血脂水平。病人亦应主动及积极了解自身病情及控制目标,密切留意坏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在求诊或覆诊时向医生提供充足全面的资讯,例如要清楚记录自己的坏胆固醇水平,不仅能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也能观察是否出现波动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若无法达标或退步,可于覆诊时与医生共同讨论如何调整治疗策略。」

此外,逾半受访者错误认为坏胆固醇过高的人通常会出现明显症状。近半受访者以为只要将体重维持在健康水平,就不会出现坏胆固醇过高;另有超过四成人以为只有50岁或以上人士才会出现坏胆固醇过高。

心脏科专科医生王国耀表示:「一般而言,坏胆固醇过高患者的身体通常没有任何警号,需透过验血作诊断。其实任何年龄,高矮肥瘦,都有机会坏胆固醇超标。故此,市民不应因年轻或体重适中就对心血管疾病掉以轻心,应定期进行包括验血在内的身体检查,留意胆固醇水平变化;如家人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更应多加注意。」

王国耀医生续指:「坏胆固醇的理想水平会因应病人自身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有所不同。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建议,有较高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人士应更积极控制坏胆固醇,例如极高风险患者如曾经历心脏病发或中风就应将坏胆固醇水平降至1.4mmol/L以下及原来水平一半或以下,亦应主动向医生了解坏胆固醇的控制目标,求诊时清楚告诉医生个人及家族病史,并定期覆诊与医生商讨治疗成效,遵从指示用药。」

调查同时发现,病人在选择控制坏胆固醇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参与程度偏低。过半人依赖医生或家人作决定,参与程度不足或与其在理解坏胆固醇资讯和控制目标时遭遇困难有关,包括不了解有关疾病、不熟悉医学术语,以及看诊时间有限。

有患者拒绝用药

当验出坏胆固醇水平过高时,38%人对医生最初建议的药物治疗方案感到犹豫或困惑,近一成人拒绝用药。抗拒药物治疗的原因,最多人指相信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坏胆固醇及不希望终生服药,亦有不少人因担心会有潜在副作用,又或因为没有出现病征而不愿用药。

调查亦显示,病人对治疗选项的认知略为不足。超过六成受访病人从未听过用于控制坏胆固醇水平的注射药物。不少病人对注射药物抱有误解,57%人误认为注射药物属于高度实验性质,53%人误认为注射药物有很多副作用。 

王国耀医生表示:「除了以传统口服药物治疗如他汀类(Statins)控制坏胆固醇水平外,注射药物亦有多年临床应用经验。」

梅卓能则表示,结果综合反映病人对治疗坏胆固醇过高的认知不足,与实际需求存在明显落差,有需要加强相关公众教育,以助病人更积极主动参与治疗过程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长远做到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