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肤炎,又称湿疹,是香港以至全球最常见的儿科皮肤病,湿疹会给儿童带来身体不适,影响他们成长的心理及社交发展,例如因皮肤痕痒影响睡眠、情绪、学习能力,也会因皮肤表面发炎影响自我形象。
一份2007年发表的文献显示,香港学前儿童患湿疹 —— 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患病率为5.6%,截至2023年底,香港儿童学前人口(6个月至5岁)约为16.9万人,估计约有9,464名幼童患有湿疹。
香港过敏协会主席及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何学工医生表示,现今香港大约有16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患湿疹,发病率持续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小学学童,发病率高达4成,更有16%在过去一年内出现痕疹发作。
湿疹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皮肤表面的问题,且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身心困扰。持续的痕痒和酸痛降低睡眠质量,对心理和情绪造成困扰,引发烦躁易怒、行为纪律问题等;同时,湿疹也会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如衣着选择、饮食带来限制。
一项研究显示,患湿疹学童的学校缺席率及精神难以集中情况比一般学生严重,影响学习表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冲突和不理解都可能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5成湿疹儿童家长忧郁
家长在照顾患有湿疹的子女时,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每年因子女湿疹发作而致失眠的日子多达55.4日,平均每星期要花9.5小时处理子女的湿疹问题,67%的家长指,处理或担忧子女的湿疹问题会令他们的工作表现下降;82%表示即使子女的湿疹被暂时控制住,仍然担心会随时复发。
据简单统计,轻微湿疹患者可能每年需看医生7次;中度患者13次;严重患者更需23次,而轻微与严重病情相比,医疗支出可相差高达5倍。何学工医生强调,湿疹不仅是一种皮肤疾病,更是一个影响整个家庭的问题,湿疹病童及家长的心理需要均不容忽视,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和给予支持。
湿疹成因及治疗
皮肤科专科何景文医生解释,湿疹是一种过敏病症,与哮喘及鼻窦炎一样,可能是过敏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结果。湿疹的成因错综复杂,包括遗传、免疫及环境因素的交错影响,导致身体出现慢性炎症,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进而并发湿疹。常见症状包括红疹、痕痒、鳞屑、干燥、渗血水及皮革样增厚。根据全球18个国家/地区的研究数据,儿童湿疹的流行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儿童患者湿疹达到中度至严重程度。
本港受湿疹困扰儿童比率高达31%,原因可能是香港潮湿炎热的气候令人增加汗液分泌,对皮肤造成刺激;其次,过度清洁的生活习惯、空气污染及西式饮食习惯,也可能是导致湿疹的因素。
在治疗方面,不同严重程度的湿疹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涂抹适量护肤霜、避开致敏原和加强有关湿疹教育是最基础的方法,而对于轻微湿疹,可以使用外用类固醇、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方法;至于中度湿疹,可采用外用类固醇、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以及紫外光照治疗;针对严重湿疹,则需要使用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或小分子药物等进行治疗。
加拿大一项研究显示,中度至严重湿疹儿童大部分采用外用类固醇,当中只有32%的12岁以下患者有使用全身性治疗方案。全身性类固醇分三类,包括生物制剂、口服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但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要密切留意患者反应及情况,因有一定的潜在副作用,包括增加受感染风险、胃部不适及呕吐、血压上升、肝肾损伤,所以需定期抽血监控肝肾功能。
治疗湿疹药物多
至于新型生物制剂则是一种标靶式针剂,针对需要全身性治疗的严重湿疹患者,尤其可用于对外用药物反应不佳者,适用于6个月至11岁的婴幼儿及儿童、12岁或以上的青少年及成年患者。通过注射形式给予治疗,主要是阻断导致发炎的细胞激素,从而纾缓痕痒及发炎等症状。
另一种全身性类固醇方案为口服标靶药物属小分子药物,阻止免疫系统生成过多可引起炎症的细胞因子,但其他细胞讯号传导途径也会同时被阻断。使用药物的患者需接受医生定期监测(包括血液测试)。目前香港核准有三款,只适用于12岁以上湿疹患者。
何景文医生指,现时儿童湿疹治疗的选择不再限于传统的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新式的标靶治疗亦能针对炎症源头,改善病情,不要放弃治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