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治性濕疹有新藥 專家籲勿放棄

0
75
views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濕疹,是香港以至全球最常見的兒科皮膚病,濕疹會給兒童帶來身體不適,影響他們成長的心理及社交發展,例如因皮膚痕癢影響睡眠、情緒、學習能力,也會因皮膚表面發炎影響自我形象。

份2007年發表的文獻顯示,香港學前兒童患濕疹 ——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患病率為5.6%,截至2023年底,香港兒童學前人口(6個月至5歲)約為16.9萬人,估計約有9,464名幼童患有濕疹。

香港過敏協會主席及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表示,現今香港大約有16萬名14歲以下的兒童患濕疹,發病率持續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小學學童,發病率高達4成,更有16%在過去一年內出現痕疹發作。

濕疹對兒童的影響不僅是皮膚表面的問題,且可能引發的一系列身心困擾。持續的痕癢和痠痛降低睡眠質量,對心理和情緒造成困擾,引發煩躁易怒、行為紀律問題等;同時,濕疹也會對兒童的日常生活如衣著選擇、飲食帶來限制。

一項研究顯示,患濕疹學童的學校缺席率及精神難以集中情況比一般學生嚴重,影響學習表現,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衝突和不理解都可能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

5成濕疹兒童家長憂鬱

家長在照顧患有濕疹的子女時,也承受了極大的壓力。每年因子女濕疹發作而致失眠的日子多達55.4日,平均每星期要花9.5小時處理子女的濕疹問題,67%的家長指,處理或擔憂子女的濕疹問題會令他們的工作表現下降;82%表示即使子女的濕疹被暫時控制住,仍然擔心會隨時復發。

據簡單統計,輕微濕疹患者可能每年需看醫生7次;中度患者13次;嚴重患者更需23次,而輕微與嚴重病情相比,醫療支出可相差高達5倍。何學工醫生強調,濕疹不僅是一種皮膚疾病,更是一個影響整個家庭的問題,濕疹病童及家長的心理需要均不容忽視,社會各界應共同關注和給予支持。

濕疹成因及治療

皮膚科專科何景文醫生解釋,濕疹是一種過敏病症,與哮喘及鼻竇炎一樣,可能是過敏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應的結果。濕疹的成因錯綜複雜,包括遺傳、免疫及環境因素的交錯影響,導致身體出現慢性炎症,影響皮膚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進而併發濕疹。常見症狀包括紅疹、痕癢、鱗屑、乾燥、滲血水及皮革樣增厚。根據全球18個國家/地區的研究數據,兒童濕疹的流行率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兒童患者濕疹達到中度至嚴重程度。

本港受濕疹困擾兒童比率高達31%,原因可能是香港潮濕炎熱的氣候令人增加汗液分泌,對皮膚造成刺激;其次,過度清潔的生活習慣、空氣污染及西式飲食習慣,也可能是導致濕疹的因素。

在治療方面,不同嚴重程度的濕疹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塗抹適量護膚霜、避開致敏原和加強有關濕疹教育是最基礎的方法,而對於輕微濕疹,可以使用外用類固醇、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等方法;至於中度濕疹,可採用外用類固醇、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以及紫外光照治療;針對嚴重濕疹,則需要使用生物製劑、免疫抑制劑或小分子藥物等進行治療。

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中度至嚴重濕疹兒童大部分採用外用類固醇,當中只有32%的12歲以下患者有使用全身性治療方案。全身性類固醇分三類,包括生物製劑、口服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但使用免疫抑制劑時需要密切留意患者反應及情況,因有一定的潛在副作用,包括增加受感染風險、胃部不適及嘔吐、血壓上升、肝腎損傷,所以需定期抽血監控肝腎功能。

治療濕疹藥物多

至於新型生物製劑則是一種標靶式針劑,針對需要全身性治療的嚴重濕疹患者,尤其可用於對外用藥物反應不佳者,適用於6個月至11歲的嬰幼兒及兒童、12歲或以上的青少年及成年患者。通過注射形式給予治療,主要是阻斷導致發炎的細胞激素,從而紓緩痕癢及發炎等症狀。

另一種全身性類固醇方案為口服標靶藥物屬小分子藥物,阻止免疫系統生成過多可引起炎症的細胞因子,但其他細胞訊號傳導途徑也會同時被阻斷。使用藥物的患者需接受醫生定期監測(包括血液測試)。目前香港核准有三款,只適用於12歲以上濕疹患者。

何景文醫生指,現時兒童濕疹治療的選擇不再限於傳統的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新式的標靶治療亦能針對炎症源頭,改善病情,不要放棄治療。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