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本港约有四成65岁或以上人士患有骨质疏松症,此症有机会导致连环骨折,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有调查显示,逾三成受访女性认为「驼背」为患骨质疏松症病征,却不知道部分常用药物也可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反映公众对骨质疏松症存在误解。
一群关注本港骨质疏松情况的医护专业人员、非政府组织及社会企业,为推动政府订定政策以减少骨折个案成立了「骨质疏松基层医疗大联盟」,期望透过活动及先导计划展示筛查的效用,冀有关当局及早增拨资源,减少脆性骨折个案。
为了解本港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骨质疏松关注组于2019年3月,成功访问了606名35岁以上女性,结果发现有受访女性认为,感到骨痛或出现驼背即代表患有骨质疏松症。此外,有46%受访女性不知道糖尿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部分常用药物会增加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甚至有近八成受访女性认为食钙片或维他命D补充剂可治疗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关注组主席兼注册社工黄敏儿表示,调查反映本港女性对骨质疏松症存在误解。
驼背即已有腰椎骨折
香港骨质疏松学会会长黄仕雄医生表示,驼背即已出现脊椎骨塌陷,脊髓受压可引致腰背痛;若出现驼背才求诊,显示骨质密度已属偏低水平,随时于短期内二次骨折,后果堪虞。黄医生指,随着年纪渐长,骨质流失会令骨质密度减低,骨骼变脆,容易折断,即使只是在站立高度或以下轻微跌倒亦可引致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脆性骨折」。
钙质不足以治疗骨质疏松
至于有受访者误以为服用钙片便可治疗骨质疏松症,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药剂师引述一项在新西兰进行,分析骨质密度偏低的更年期后妇女和她们的膳食钙质摄入量的研究,显示每天平均进食约1,361mg膳食钙的组别,与每日平均进食约469mg膳食钙的组别,两组在过去6年所流失的骨质相若,可见更年期后妇女增加钙质吸收并不足以治疗骨质疏松。另外,部分常用的糖尿药、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及胃药,因分别会减慢造骨或减少肠道中的钙吸收,亦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香港情况
本港2018年有9,590宗髋骨骨折个案,有研究显示,23%髋骨骨折患者需入住安老院舍。至于骨折患者,约有七成会失去活动能力,大约17.3%患者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大部分髋骨骨折与骨质疏松症有关,预测未来10年本港每年髋骨骨折个案将会大幅增加53%至近15,000宗。而一项2019年10月于《Archives of Osteoporosis》发布的回顾性分析,涵盖2004-2018年间于香港主要公立医院确诊骨折而年满50岁的患者,49.5%于首次骨折后两年内出现二次骨折;研究指出,骨折后首两年为治疗骨质疏松及预防跌倒的「黄金期」。
骨质疏松为退化性疾病,正确监察及全面治疗有助预防骨质流失所带来的影响。目前最为医学界认同的检查骨质疏松方法为双能量X光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若同时配合药物、均衡饮食及适当恒常的运动,可减低出现骨折的机会。
黄仕雄医生指,本港于2012-2014年间,在11,397名骨折患者中,仅3.5%人于骨折后一年内获公营医疗机构安排DXA检查;而公立医院DXA的轮候时间最高长达7.5年。
推行筛检减医疗开支
香港大学医学院药理药剂学系助理教授张正龙博士指出,公立医院每年用于治疗骨折的直接成本高达15亿,预计会不断上升,为减低骨折个案,筛检高危组别进行DXA更具经济效益。香港大学医学院药理药剂学系的团队将广泛应用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加以改良,研发专为香港人而设的骨质疏松风险筛查方法,只需回答年龄、体重及之前是否有非意外而导致骨折3条问题,便可得出骨质疏松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基层医疗大联盟」推出骨质疏松基层医疗先导计划于葵青区开展,目标是提升市民对疾病的认识、骨质疏松症预防知识及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改善治疗率及跟进个案。大联盟建议政府推广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和鼓励大众预防骨折,将骨质疏松筛查纳入地区康健中心的常规服务范围,以及资助65岁或以上市民接受DXA检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