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意見」鼓勵肺癌患者參與治療決策
一項名為「第三意見」(The 3rd Opinion)的倡議,鼓勵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聲,參與治療決策,尤其於受非小細胞肺癌影響較嚴重的亞太地區。
隨著醫學研究進展迅速,肺癌治療選項日趨多元,於8月1日世界肺癌日,有藥廠啟動「第三意見」倡議,強調患者應了解自己的選擇,並積極參與治療決策。根據《未來腫瘤學》(Future Oncology)最新發表有關非小細胞肺癌(NSCLC)病人數據,儘管有69%的醫生鼓勵病人參與共同決策,亞太地區仍有多達77% 的患者選擇信賴醫生為其作出治療決策。報告指,受文化因素、對專業權威的順從態度,以及對肺癌疾病理解不足的影響,令不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未有主動提出疑問或表達意見。
強生亞太區腫瘤科副總裁Anthony Elgamal表示:「被診斷出肺癌是令人難以承受的,渴望獲得明確資訊乃人之常情。對患者而言,往往會尋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s),以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療選擇。然而,患者常因猶豫不安,無法表達自身疑慮和治療期望,最終被排除於治療決策之外。第三意見是希望為患者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發聲空間,重新定義肺癌治療的參與模式,鼓勵患者為自身發聲。」
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診斷個案超過250萬宗,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佔整體病例的80-85%。NSCLC包括三大主要亞型: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在非小細胞肺癌中,以EGFR基因突變最為常見,它為一種調控細胞生長與分裂的受體酪氨酸激酶。在患有腺癌型NSCLC的西方患者中,EGFR突變出現率約為10-15%;而在亞洲患者中,該比例則為40-50%。當中以EGFR exon 19(ex19del)缺失及L858R為最為普遍。由於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擁有這類突變的患者中,能夠存活超過五年者不足20%,更有多達40%的患者於完成一線治療後,仍未能接受後續療法。
即便患者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其五年存活率仍低於20%。而EGFR第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則為第三常見的活化突變,這類患者於第一線治療下的五年整體存活率僅為8%,遠低於ex19del或L858R的患者(19%)。相比之下,乳癌及前列腺癌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90%及97%,差異明顯。
亞太地區偏高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同時也是此「第三意見」倡議活動之主要支持者楊志新教授表示:「鑑於某些非小細胞肺癌突變在亞太地區的比例偏高,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如何治療患者,以及首輪治療如何發揮最大效益。現今治療方案日益多元,臨床決策應全面考慮病情特性、患者的治療期望及個人價值,力求在延長存活、穩定病情及副作用控制之間取得最佳平衡。當患者能夠全面了解所有選項,透過共同決策模式,最終治療方案才真正反映醫病共識。」
澳洲肺臟基金會執行長、《Future Oncology》論文聯合作者,也是「第三意見」倡議支持者Mark Brooke表示:「醫病關係固然以信任為基礎,但這並不足以應對一切。當患者無法清楚表達其治療偏好與人生目標時,醫病之間便有可能出現認知落差。對患者來說,他們往往最渴望的是時間 —— 能見證人生的里程碑、多一些與親人的相處時光,甚至只是單純地活下去的機會。患者必須獲得充分的病情與治療資訊,才能清楚表達自己真正的需要。」3
「第二意見」
「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s)指的是在面對重大的醫療決策時,除了求診第一位主治醫生的診斷與治療處置外,額外尋求不同醫生的意見。
「第三意見」倡議將於多個市場陸續展開,並配備多項教育資源支持,包括遍及亞太地區的各類共享決策輔助工具,鼓勵患者主動表達治療期望,促進醫病溝通,從而共同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