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指,新冠期間出生的嬰兒患上濕疹、哮喘等過敏症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這與學者提出的「衛生假說」理論:「兒童在成長初期缺乏接觸特定微生物會干擾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或會增加患上多種過敏症或免疫疾病的風險」,息息相關。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道微生物菌群團隊進行大型研究,探究香港人患濕疹的情況。研究團隊分析了1,152個兒童數據,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嬰兒增加了46%。研究人員再利用700個嬰兒糞便樣本進行分析,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的腸道明顯缺少了建構免疫功能的益菌。
腸道微生態影響皮膚健康
近年不少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與多種皮膚疾病有密切關係,包括濕疹、暗瘡、蕁麻疹、銀屑病甚至脫髮。腸道微生物是調節免疫系統的重要因素,「腸–皮膚軸」(Gut-skin Axis)指腸道菌群與皮膚之間的相互關係。嬰幼兒期身處的環境會影響腸道微生態之形成,清潔的環境雖然減少感染惡菌的機會,但同時亦會減低細菌促進免疫系統健康發展的功能,而濫用抗生素亦令腸道進一步失去益菌,令微生態失衡更嚴重。新冠疫情期間市民著重清潔防疫,卻導致情況加劇。因此,研究團隊相信該段時間出生的嬰兒腸道微生態失衡較嚴重,有可能令免疫系統失調,導致過敏症增加。
為深入了解疫情期間加強環境衛生措施及習慣對嬰幼兒的腸道微生態的影響,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開展一項名為「三歲定八十」(MoMmy)的大型母嬰長期追蹤研究,比較新冠疫情前及疫情期間出生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及出生後首年的濕疹發病率。
結果發現,於疫情期間出生嬰兒的過敏症發病率比新冠前出生的嬰兒增加46%,此外,他們的腸道菌群的物種多樣性和豐富性降低,且明顯缺少了建構免疫功能的天然抗菌肽基因(Antimicrobial Peptide Resistance Genes)。
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及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首席科學家張琳教授表示:「研究顯示過度清潔消毒阻礙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健康發展,增加患上濕疹等過敏症的風險。研究團隊呼籲家長審視日常的消毒習慣,避免矯枉過正,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環境,去改善腸道微生態發展,以減低他們日後成長遇上的過敏風險。」
微生態配方改善兒童及成人濕疹
中大醫學院團隊建立了大型生物樣本及數據庫,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研發了針對兒童及成人濕疹的微生態組合,並以微囊鎖活菌技術(Microencapsulation)製成口服配方,更容易在腸道定植。
團隊分別進行了小童及成人患上中度至嚴重濕疹的臨床研究,初步研究發現患者服用配方12星期後,濕疹嚴重程度減輕,生活及睡眠質素亦明顯改善。團隊同時分析小童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發現他們服用配方後腸道益菌增加23種。
中大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教授表示:「我們觀察到新冠疫情出現後的嬰幼兒濕疹個案上升,相信是衛生及消毒習慣改變所致。透過調整腸道微生態,可以改善小童及成人的濕疹,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中大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解釋:「腸道微生態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一旦失調會增加過敏症的風險。全球現有約兩億人過敏症及異位性皮膚炎影響,我們需要嚴謹的科學及臨床驗證以改善腸道微生態及健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