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暑要藥 —— 藿香
地球變暖,天氣愈來愈熱,五月天文台已經發出酷熱警告,我們不禁擔心,七、八月酷暑之時,該怎麼辦?要改善天氣,還需要多方努力,但是保持身體健康,免暑氣入侵,也許可求助一下藿香。
中醫所謂六邪(亦稱六淫)為「風、寒、暑、濕、燥、火」,就是六種外感致病的因素,而這六種因素其實是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變化,只因有時氣候變化過急,而人體存在的「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被「邪氣」乘虛而入,因而致病。華南地區夏天天氣炎熱,多雨而且潮濕,正正就是「暑與濕」盛行的季節,故此,暑、濕最容易在夏季侵犯人體。濕邪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所以中醫在夏季常以芳香化濕藥去暑去濕,藿香就是其中一種常用芳香化濕藥。
土藿香與廣藿香
藥材藿香分土藿香和廣藿香,為同科不同屬的兩種植物,均可入藥,功能相當接近。土藿香與廣藿香皆可入藥,其中以廣藿香品質較優,而在種種廣藿香中,又以石牌藿香及高要藿香品質最佳。
土藿香又稱鮮藿香、川藿香、排香草、野藿香,以種子繁殖,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花期於每年六至七月,生於山坡或路旁,主產地為四川、江蘇及浙江,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等地亦有見,而植物的根(藿香根)亦可供藥用。在北京和天津等地較喜以鮮藿香配方作藥用。土藿香氣清香,味淡。
廣藿香據說並非中國原產,而是由南洋華僑帶入中國,在廣東一帶培植,故稱為廣藿香。廣藿香以插技法繁殖,故又名枝香,特點為不生花穗,主產於廣東,在廣州石牌為「石牌藿香」,產於廣東高要縣稱為「高要藿香」,產於海南省為「海藿香」,產於湛江為「湛江藿香」。廣藿香氣香特異,味淡微苦。
功能
藿香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入肺經以調氣,入脾胃以和中,芳香化濕,和胃止嘔。藿香具解表去暑,化濕開胃,理氣止吐的功效,中醫常用於夏傷暑濕,寒熱胸悶,腹痛吐瀉等症。
助脾醒胃
中國使用藿香的歷史相當悠久,不少醫書都有記載藿香的性味與功能。宋代《嘉佑本草》認為藿香能「和中止嘔,芳香化濕,解暑辟濁」,至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把藿香列入芳草類藥物,謂「藿香能治脾胃嘔逆,為最要之藥」。清代張壽頤所撰的《本草正義》,對藿香的使用及宜忌有很詳細的描述,「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熱,能去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藿香雖不燥熱,然究是以氣用事,惟舌有濁垢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由此可見,藿香雖為治嘔要藥,卻不是所有病人皆可以用。
清代黃宮繡撰的《本草求真》對藿香的效用也有描述,「藿香專入脾、胃、肺。辛香微溫,香甜不峻。但馨香氣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諸惡,故凡外來惡氣內侵,而見霍亂嘔吐不止者,須用此投服」。
現代藥理亦發現,藿香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加消化能力,減輕胃腸痙攣和腸內異常發酵,也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並可止瀉和擴張微細血管,也有發汗作用。
食療
在酷暑之時,氣候悶熱,容易中暑,中醫認為暑多挾濕,濕邪易阻脾胃,傷人致病,所以喜用藿香解暑防暑化濕。因為藿香有防暑解暑作用,用來泡茶或用來煮粥,對脾胃濕阻,食欲不振及惡心嘔吐,頗有良效。
- 藿香粥 ── 藿香加清水浸十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入白米,至粥熟時放入適量白糖,適用於脘腹脹滿,暑濕嘔吐。
- 藿香白朮粥 ── 將藿香及白朮放入鍋內加清水浸十分鐘,水煎取汁,加入白米,粥熟後再放白糖,可健脾化濕。
用藥不能一成不變,藿香雖然是芳香化濕藥,卻不是所有「濕症」都適用。中醫理論有寒濕、濕熱之分,故此在使用芳香化濕藥時需要合理地配伍。寒濕宜配溫裡藥,濕熱宜配清熱燥濕藥。由於芳香化濕藥多為辛溫香燥,容易耗氣傷陰,因此陰虛、氣虛體質者,必須慎用。陰虛火旺和胃熱嘔吐者,不宜單獨使用。藿香的常用劑量為6-15克,若使用鮮品解暑化濕,用量須加倍。3
藿香正氣丸
在中國民間用來治療中暑的中成藥藿香正氣丸,至今仍是家庭常用藥。藿香正氣丸以藿香為主藥,有去暑解表化濕的功能,凡於夏天受涼受寒,由寒濕內傷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惡心嘔吐、大便泄瀉,均可服用。
藿香正氣丸為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藥物為藿香、半夏、厚朴、蘇葉、白芷、陳皮、茯苓、白朮、大腹皮、桔梗和甘草。功能解表去暑,和中理氣。適合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小便不利等症。從前只有丸狀,現時有藿香正氣水及藿香正氣膠囊製劑。另外,藿香正氣水也有醒酒功效,可解酒醉引起的嘔吐、惡心、頭暈。
除了藿香正氣丸,藿香可配連翹、半夏成藿香連翹飲,可清暑散熱,也有用藿香配豬膽汁製丸,稱為藿膽丸,能清化濕濁,通鼻竅,用於膽火上攻引起的鼻竅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