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吃药谁之过?

0
1266
views

阿诚,25岁,幼年时曾因罹患日本脑炎而导致脑部功能受损,从此并发癫痫及智能发育障碍。痉挛发作频率颇高,需要终身按时服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病情。但因为智能不足,几乎不可能自我照顾,更不幸是由于脑部受损的后遗症导致其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乱发脾气,与家人的互动相当不良,使得家属包括其父母兄长都极度排斥与他相处。

星期,阿诚又因癫痫在一天内连续发作4次而被家人送到急症室。经详细诊察,脑部断层扫描并无出现新的病灶,倒是抗痉挛药物血中浓度不足,远低于治疗剂量。向家属详细问及病史后,才了解到病人一再承受癫痫复发,乃由于其家属根本没有用心照顾,未能做到按时给病人服用抗痉挛药物,完全采取让他「自生自灭」的心态。

病人服药依从性欠佳

事实上,在各个医学专科的领域里,我们往往会面临一项共同的挑战 —— 病人服药依从性欠佳的问题,结果导致疗效不彰,延长病人承受疾病煎熬的时间,甚至危及生命或使某些疾病伺机发生更广泛的传播,波及更多民众,从而浪费宝贵的医疗及社会资源。之所以造成临床上这种严重问题,个别有不同的情况,

而肇因有主观心理因素或客观环境因素两方面不同的理由,以下逐一剖析。

举一个在日常临床工作上观察到的典型服药依从性欠佳之例子:有些治疗效果不佳的门诊病人在收住进院后,给予门诊相同的药物,却见病人的病况渐渐痊愈,此乃因为病人住院期间是由医护人员给药,服药依从性得以大幅改善所致。

主观心理因素:

处方愈复杂,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愈差,因为遵从医嘱的难度太高。常见的是同一位病人因同时患上好几种慢性病,于是其药物处方较复杂,同一张处方上有些药一天服一次、有些一天服两次、有些一天服三次、有些一天服四次;有些饭前服、有些饭后服、有些起床服、有些睡前服;有些要咬碎吞、有些却要含在舌下……,而且处方愈复杂愈容易让病人忘记服药。幸好目前有几种特殊设计的装置(例如:MEMS Caps、Cadex Watch、Pillbox)可以帮忙提醒病人吃药的时间、药物的种类及剂量,而且能将病人的服药状况记录下来,供医生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时参考,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会因此变得更好。有时候,处方中指定每次所服用的药物种类及药量未免太多了,难怪令病人望而生畏。因此,医生开药时,的确有必要站在病人的立场多加思量。

另一方面,药物的副作用愈大,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必然愈差。例如,当该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或减弱记忆等副作用时,往往会导致病人忘记服药而失去其原本的治疗效果;又或因该类药物具有美容上的副作用时(如:水肿、长毛等),亦会导致病人抗拒服药而失去其原本的治疗效果。不过,有时候因药物的效果很好,反而会使某些一知半解的病人自作主张地自行超量或超次服用药物,病人这种行为亦非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一般而言,病人在疾病的急性期为了解除自身的痛苦,服药依从性通常较佳。但一旦疾病的症状减轻或复发频率下降,大多数病人都倾向于松懈下来。若病情进入慢性期,所使用的药物未能立即看到效果,需要长期服用,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往往变时更差。

客观环境因素:

当往返医疗院所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捷,或因病人行动不方便,或家属忙于工作没空送病人复诊等种种原因,都使病人取得药物较为困难,服药依从性不良是可以理解的。

当病人的经济状况欠佳时,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一般也会相当差。年纪较大的长者或智能有障碍的病人加上如上述个案中因长期照料所产生倦怠感的家属,对于医生处方之服药依从性往往较差,需要医生更加用心的叮咛才可望得到预期的疗效。当然,这也不表示教育程度愈高的病人其服药依从性就一定愈好,临床工作上也常碰上爱自作主张、自以为是,与医生唱反调的病人。事实上,回顾过去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很多时候不识字的阿公阿婆比高级知识分子更能乖乖地遵照医生吩咐服药。

医疗工作者的责任

根据美国心脏医学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调查所得的结果,全美去年两兆多张的处方中,约占半数未被病人遵照医生吩咐服用,而有见及此,学会正式认定「缺乏服药依从性」为美国全国国民健康隐忧之一。既然,服药依从性如此重要,身为医疗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自我检讨,而不是把疗效欠佳的责任往病人身上推卸,一味归咎病人「不听话」,毕竟病人的身分就是生病的人,基于上述种种因素都可能造成他们的服药依从性欠佳。若病人在看病时感受到医生用心地为其诊治疾病,亲切地为其讲解病情及其治疗方案,让他们清楚明白疾病的来龙去脉及其演变过程,并诚心地期盼病人的疾病早日康复,必然会在病人心目中建立起极大信心,使病人本身对接受治疗产生应有的责任感及想医好自己疾病的动机,令病人打从内心愿意与医生合作,遵从医生的吩咐服用药物,达至治疗的目标。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