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障碍症 中医理论与治疗

0
6495
views

全球人口老化现象持续,发达国家尤其严重。社会老年化带来庞大医疗开支问题,其中认知障碍症(前称老年痴呆症)病患者的增幅最大。据香港中文大学和卫生署的调查,每十个香港人就有一个有机会患上认知障碍症。

寿固是人类梦寐以求,但是长寿而又身体健康,能力脑力无碍才值得欣羡,香港人虽然长寿,但是十分之一香港人有可能患上认知障碍症则是令人忧虑的情况。据数字统计,香港每10名65岁以上长者之中,便有一名患认知障碍症,2009年全港有十万名认知障碍症患者,估计于2039年,患者将达33万。认知障碍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更为患者的家庭、社会及整个医疗架构带来负担,此病的治疗与防预是现时各地医疗机构孜孜不息研究的项目。  

认知障碍症(Dementia)前称老年痴呆症,又称脑退化,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西医的分类中,主要包括:阿尔兹海默氏症、柏金逊症、血管性认知障碍,其中以阿尔兹海默氏症占大多数。阿尔兹海默氏症会随着年纪增长增加患病风险,60-64岁时约百分之一,每增加5岁,发病率增加一倍。

中医看认知障碍症  

虽然老年痴呆症已正名为认知障碍症,在中医学,则被介定为「呆症」、「郁症」范畴。呆者,痴也,不慧也。《左传》:「不慧,盖世所谓白痴。」不慧的意思就是不聪明,如痴,表现出不明事理或是善忘。在中医的古籍中没有「认知障碍」或是「老年痴呆」的病名,但症状与脑退化相似的则是「呆症」,《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现时中医对认知障碍症的定义是以认知、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原发性退化性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把认知障碍症的病征大概分成轻性及重性。轻性患者:表现出神志淡漠、寡言少语、迟钝及善忘。重性患者:终日不语、闭门独居,或口中常自言自语、言语颠倒,或举动不规,有时哭有时笑,不知饥饿,不欲饮食,甚至是行为失常、神志不清,失眠又或是昏睡不醒,严重时是大小二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

中医分型  

中医讲究「全人」概念,虽然认知障碍症的病位在脑,却与心肝脾肾的功能密不可分,临床上有虚证与实证之分。

虚证

  • 肝肾不足型
  • 心脾两虚型

实证

  • 痰浊瘀阻型
  • 血瘀气滞型 

对中医不了解的人一定感到奇怪,明明是脑退化,为甚么与肝肾心脾有关?归根究柢,除了先天禀赋之外,后天吃入的食物,消化、运输、吸收等等在人体之内环环相扣,营养不佳、传递不畅,不能营养脏腑便不能营养大脑,故无论先天不足或是后天失养都是「虚」,亦是脑退化的成因。在中医学上,「虚」是不足,「实」是过多,虚证或实证一样可致脑退化。

虚证

肝肾不足

  • 肝 —— 主要是藏血,主疏泄。即肝具有舒畅、宣散、流通的功能,正常的肝脏犹如川流之不息,调节精神情志,并开窍于目,如果肝的气机(功能活动)受到影响,使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脏腑之气,上升于脑,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造成气行受到阻滞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滋养髓海,诱发脑退化。造成肝肾不足有可能是先天不足,亦可能是后天虚劳过度。肝肾虚,不能营养脑髓,使脑髓空虚或是脑失所养,而致脑退化,出现认知障碍症。
  • 肾 —— 中医理论认为许多脑退化症都是以肾虚为基础,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精华。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而诸髓者,皆属于脑,可见肾气直通于脑。肾之精气盛衰直接关系到脑髓的充盈及大脑功能的正常与否,肾精充足则生髓机能旺盛,髓旺则脑髓充实,思维、认知和统驭五脏六腑等功能可正常发挥,神机聪灵。脑退化皆因人至肾亏之年,肾脏中精气不足,而「脑为髓海」,如果髓海充足,则神机灵动,忆识聪敏,相反,若髓海失养,髓海空虚,甚至髓减脑消,势必致脑髓退化。

心脾两虚型

  • 心 —— 中医学的「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主神明;而脑为元神之府,心脑神明密不可分。神明是以脑为载体,由心为之主持。如果心的气血充盛,则脑受到滋养而神明昌达;反之若心的气血不足,神明便会失去主持与滋养,晦而不明。即是说心才是「神明」之主,心血不足会影响脑功能表现。心脏为大脑提供血液营养,这点中西医学大致相同。
  • 脾胃 ——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则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久虚,气血生化之源匮乏,一方面不能上奉以养心,使心之气血失去补养之源,至神明失养;另一方面不能输精以养肾,使肾精失其生化之本,则脑空神弱,精明受损。脾为后天,肾为先天,先天养于后天,肾中精气有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营养)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旺盛。另一方面,脾亦为生痰之源,如脾气虚弱,失于健运,则水湿不化,就会酿生痰浊。痰之既生,会随气运行于全身上下,无处不到。所以脾气虚弱,气血不足在脑退化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证

痰浊瘀阻型   

痰浊瘀阻在临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症状表现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浊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肺主治节(治理和调节),外邪袭肺,肺失宣肃,肺津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或思虑劳倦,脾胃受伤,使运化无权,水湿内停,亦可凝聚为痰。水谷不化精微,亦可生湿成痰。此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可煎熬津液而为痰。随着年龄增长,五脏六腑的气机逐渐发生衰退,气机运化不利,便出现气滞血阻,所以痰浊瘀阻的产生是衰老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之一,与脑退化关系密切。

血瘀气滞型  

中医素有「老人多瘀」、「久病必瘀」、「虚久致瘀」的说法。《医述》引述《医参》说:「脑髓纯者灵,杂者钝」的病机,指出虚者有气血不滞,如反复中风,气血乖违,轻灵之府因瘀而不能与脏气相接,脑失其养,遂至杂者钝而诱发脑退化。因气虚损而鼓动无力,血的运行变得缓慢,造成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血的运行受阻而成血瘀气滞:寒入经脉,血为之瘀滞不行;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为之瘀结。因虚可以致瘀,而瘀久则使虚更甚,两者互为影响。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且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因而导致血瘀气滞恶性循环;影响血脉运行,瘀血为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失常;影响新血生成,因而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说法;瘀血一旦停滞于某脏腑组织,多难于及时消散,故其致病可具有病位相对固定的特征,如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或症积肿块形成久而不散等,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形成原因各异兼邪不同,病理表现也就不同,此外,瘀血阻滞日久可化热,所以说「瘀血致病」,其病证繁多。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血失和,不循常道,瘀血上逆作乱致清窍不清,而发生脑退化。

  • 《黄帝内经》:「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 《伤寒论》:「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 《直指方.血荣卫气化》:「血之为患,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   

从症状来说,脑退化病患者的证候除主症「认知障碍」外,还常常表现以下伴随症,只要符合其中一条就可按「血瘀」论治。

  • 面色晦暗或口唇紫绀
  • 舌紫黯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
  • 脉涩或弦或结代
  • 头晕头痛或有心前区疼痛

诊断与症状  

中医诊断认知障碍主要靠望闻问切,医师在临床时透过脉诊及舌诊作诊断,虽然中医的脑退化分四种证型,实际上大部分病患都是混合型,尤其长者,多是肝肾不足再加痰浊血瘀。而且,病人多不是因为认知障碍看中医,通常是医师在治疗其他疾病期间,发现病人有脑退化病征。诊断除了看脉诊和舌诊,会加上其他证型的症状。

  • 肝肾不足型 —— 在临床上表现为耳聋耳鸣,腰膝酸软,多是肝肾不足,或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舌苔薄白,同时亦会有头晕眼花,手足心热,气短乏力,舌质暗红,潮热盗汗,脉弦细或细弱,伴随一些脑退化症状。
  • 心脾两虚型 —— 心脾两虚多发生在思虑较多的人身上,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呆傻愚笨,寡言少语,神情淡漠,反应迟钝,语言颠三倒四,或终日不语,喜闭户独处,亦会伴随一些心脾两虚的症状,如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心慌头晕,失眠多梦,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无力。
  • 痰浊瘀阻型 —— 痰浊瘀阻型所致的脑退化症在症状上比较明显,临床上主要为寡言少语,哭笑无常,又或是理解能力低下,不能分辨言语善恶,个人卫生较差,衣衫不整,不识浊净,生活多不能自理。亦会伴随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气短,怕冷肢冷,体胖多痰,嗜睡,舌质胖,苔白腻,滑脉或弦滑。
  • 血瘀气滞型 —— 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差,反应迟钝,少言寡语,神情淡漠,此类患者多有中风或头部外伤史,兼有肢体麻木疼痛,头痛胸闷,痛有定处,舌质暗,舌苔薄,脉弦细或涩。

治疗  

治疗主要是服药及针灸,两者相辅相成的成效较好,但有时要看患者意愿,因为有些患者怕苦,有些患者怕痛,有些家中不方便煎药等等。用药及针灸要看患者的证型再按个别情况加减,例如患者晚上睡得不好,精神自然较差,治疗时便会针对失眠加药或减药。如肝肾不足便使用补肝肾药物,若是心脾虚便用补益心脾药物,痰瘀则使用健脾化痰药。较常用的有开窍药石菖蒲,补脑的益智仁、合桃及吃些补气药。

肝肾不足型

治法:宜采用补益肝肾,充精健脑。
食疗配方:党参15克、黄精15克、益智仁15克、核桃15克、桑椹15克、枸杞15克、杜仲15克、陈皮6克。

心脾两虚型 

治法:宜补心健脾,养血补气,使元气化生,心神得养。
食疗配方:丹参10克、龙眼肉6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红枣5克、茯苓30克。

痰浊瘀阻型 

治法:宜解郁化痰,宁神醒脑。
食疗配方:太子参30克、淮山30克、茯苓30克、薏仁30克、芡实30克、陈皮6克。 

血瘀气滞型 

治法:宜予以行气活血,畅通经络,使经络得通,神明安宁。
食疗配方:黄耆30克、田七8克、枸杞15克、当归15克、桑椹15克、淮山30克。

中医认为认知障碍的发生,不外乎虚、痰、瘀,并且三者互为影响,使脑脉失养,脑脉不通。在虚症与实症之中,以痰瘀实症较为严重,中医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身体好,就不会有外邪(疾病)侵入,所以都是身体先虚,造成外邪侵袭,由虚型发展至实症,故实症较虚症难治。分型的目的最主要是可以针对地用药。  

大部分人都认为年纪大一定会脑退化,且脑退化是不能治的,故此接受长者出现认知障碍是正常的变化,亦不打算治理。问题是,若任由脑退化发展,严重时患者会出现一些「怪异」行为,例如夜间不眠、半夜起来翻箱倒箧、认不出家人,经常怀疑被窃之类,种种情况会令长者与家人的生活产生磨擦及紧张。中医药虽然不一定可以治愈「呆症」,却为这个棘手的疾病带来希望,为病患者带来治疗选择。  

认知障碍症不仅是严峻的医学难题,亦是社会及经济问题。在人口不断进入老龄化的今天,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个患认知障碍症的长者,为家庭造成包袱,亦打击了长者的情绪。无论西医或是中医,现时都有延缓脑退化的药物及治疗,认识疾病,早作治疗,可有助减低疾病带来的影响。

长者不要跌倒

吴宛容医师指,长者特别小心不要跌倒,跌倒容易造成「血瘀」,增加脑退化的速度。  

「长者通常都有痰瘀,身体的脾胃消化已差,复元需时较长,所以脑退化情况会更严重。八十多岁的长者多不会因为脑退化见中医,自觉善忘失忆见中医的多是六十多岁的群组。中医讲究因人因病用药,治疗倾向个人化,所以很难一方吃到老,最好就是预防,脾胃好,病自然少。」

既然肝肾不足是虚症,吃人参补虚又是否可行?

吴医师说:「香港人虽然虚,但虚不一定适合吃人参,因为人参容易上火,约百分之二十的人不宜吃人参,年轻人吃人参甚至会出现头晕不适。除非一向有吃而无大碍,不然,吃人参还是要小心为宜。」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