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足湯水常護理 中醫教你改善腳跟痛

0
7088
views

香港人很多都有腳跟痛的毛病,早上起床時特別明顯,行路多了又會發作,西醫稱為「筋膜炎」,中醫則稱為「跟痛症」。

 

位運動健兒是否有出現以下之情況?

  1. 起床站立時足跟疼痛
  2. 久行後足跟疼痛增加
  3. 年齡約40-60歲
  4. 肥胖人士(BMI大於24)
  5. 屬跑步運動者或經常久站人士

若以上問題出現3個或以上,你有可能已成為「跟痛症」高危一族!

跟骨主要是由海綿樣鬆質骨組成,常因跟骨底面的慢性損傷引起疼痛。多見於40-60歲中年人、運動者以及肥胖人士。例如:運動者在跑步時,因體重以及其他因素,使足部壓力增加,加快足跟組織損耗或蹠筋膜發炎,引起疼痛;肥胖人士該症之形成機制與跑步運動者相似,常伴有跟骨結節部的前緣骨刺。

成因  

該情況起病緩慢,常在跟骨蹠面疼痛,可有數月至數年不等,一般多為一側發病,晨起站立及行走時間過久時疼痛加重,足跟表面不紅不腫,常見病因為跟骨脂肪墊萎縮、蹠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壓症以及跟骨骨刺。

跟骨脂肪墊萎縮  

足跟、足跟外緣及第一蹠骨支持重量部位顯著,皮膚大量角化,淺筋膜結構緻密,脂肪增厚,形成脂肪層。隨著年紀及體重增加,脂肪墊厚度減低,其彈性降低,因此形成跟痛。

蹠筋膜炎  

蹠筋膜也叫足底筋膜,為足底增厚之筋膜。足底著地時須承受人體重量的2-3倍,足底的旋前機制為分散該重力的重要因素。蹠筋膜是維持橫弓的重要結構,作用於縱弓的扭力使蹠筋膜尤其是跟骨內側結節突起產生最大的牽拉,若蹠筋膜長期牽拉,則會引起炎症。

跟骨滑囊炎 

跟骨隆突是跟骨固定解剖結構,在行走、蹠屈及穿鞋壓迫等因素下,使滑囊產生擠壓及摩擦,產生水腫、滲出及充血等無菌炎症。異常突起的跟骨隆突可使其和跟腱間隙明顯狹窄,長期炎症作用下可使組織黏連及退變。

跟骨高壓症  

跟骨由海綿樣鬆質骨組成,其髓腔內靜脈竇較大,當人體站立或行走時,因跟骨位於人體最末端,受重力影響,動脈血容易流入,靜脈血較難回流,當人體長期站立,或受外傷影響使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跟骨內血液瘀積,發生失代償,使骨內壓進一步增高,血管增寬,形成局部水腫及炎症。

跟骨骨刺  

骨質增生分為病理性、外傷性及生理退化性。跟骨骨刺屬於生理退化性骨質增生。好發於跟骨底面結節部分前緣,多因長期牽拉,使結節部分壓力增加,結節部分之纖維反覆斷裂修復,斷裂處微細出血鈣鹽沉著及骨化,增加拉力強度。增生的骨質對足跟軟組織長期慢性壓迫及刺激,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炎性反應,刺激足跟部之神經末梢,引起疼痛。

中醫見解  

俗語有云:「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氣血不足或阻塞瘀滯都能使機體出現疼痛症狀。可見跟痛症為局部氣機瘀滯、氣血運行不暢,使其氣滯血瘀,脈絡受阻,不通則痛;而寒氣從腳起,寒性凝滯,濕性重濁,寒濕之邪停滯於足跟,氣機不暢,故見腳跟疼痛。《諸病源候論》說:「夫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可見勞累過度或腎氣不足因此筋骨不榮,引起足跟疼痛。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跟痛症,是以活血通絡、祛瘀止痛為主要治則。一般我們可以通過內服中藥、浸泡藥水以及針灸治療等方法以達到疏通經絡、祛瘀止痛的功效。

  • 活血化瘀類 —— 疼痛是由於氣血瘀阻引起,因此,若改善局部氣血運行,可適當使用活血化瘀藥物,增強機體氣血運化,達到活血化瘀止痛。常用藥物有:紅花、桃仁、川芎、乳香、沒藥、三棱等。
  • 祛風除濕類 —— 風濕能導致氣機運行受阻,適當使用祛風除濕藥物,能使氣機運行順暢,氣血運化功能正常,疼痛緩解。常用藥物:威靈仙、透骨草、木瓜等。
  • 溫通經絡類 —— 寒邪能使氣血凝滯,故使用溫通經絡藥物,使寒邪祛除。常用藥物有艾葉、附子及肉桂等。
  • 壯腰健腎類 —— 腎主骨生髓,若腎氣虧虛,則骨無以滋養,因此骨骼不榮。適當使用壯腰健腎藥物,可使骨骼強健,減少骨刺增生。常用藥物有:桑寄生、五加皮、川斷、牛膝及杜仲等。

沐足  

外用藥物可使藥力直接滲透患處,配合內服中藥湯劑,可增強其療效。偶爾出現足跟疼痛情況,可使用以下湯劑沐足跟。
藥物:透骨草、威靈仙、三棱、莪朮、紅花、艾葉、 川牛膝、桑枝等。
做法:以10碗水浸泡30分鐘後再以武火煲沸,轉文火煲約10分鐘即可。待藥水稍涼後浸泡疼痛之腳跟。
溫馨提示:藥物分量請諮詢中醫調配,婦女懷孕期間或行經期間應避免使用。

保健湯水  

長期足跟疼痛人士,多為肝腎虧虛,氣滯血瘀之體質。平素無疼痛時,可飲用以下湯劑,補益肝腎,減緩足跟疼痛發作。
常用湯方:(1人份)
材料:牛膝3錢、杜仲4錢、川芎3錢、狗脊3錢、桑寄生6錢、白芍3錢、瘦肉1兩。
做法:瘦肉汆水後備用;其他材料放入鍋中,加入10碗水(約1500毫升),以武火煮沸後轉文火煲約40分鐘。

日常護理  

通過日常生活習慣的調節,可以減低跟痛症的發作機會。

  • 選擇舒適的鞋子 —— 行走或站立時,足部須負全身重量。因此,適當的鞋子能紓緩足部的壓力,減少足底的疼痛與不適。例如:選擇質料較柔軟的矽膠墊,可以減輕足跟壓力;室內可穿著富有彈性的拖鞋,後跟墊高,使腳掌受力點前移,減少足跟韌帶的拉力,減輕摩擦。
  • 控制體重 —— 體形較肥胖及過重的人士,因足底負荷較一般人大,引起足跟痛發生機率較高。適量運動以及飲食均衡對於足跟疼痛情況有一定的幫助。
  • 減少跟部負重刺激 —— 久站及久行容易使足跟負重過度,而刻意行走健康步道(鵝卵石路)容易使足底負重不平均,反而容易損傷足底筋膜。我們可用有效及溫和的治療方法,例如:行天灸療法、沐足、推拿等,以刺激足底穴位,達到養生保健效果。
  • 注意保暖 —— 天氣寒冷時,要注意防寒保暖,在皮膚無破損的情況下浸泡熱水,增加足部氣血運行。
  • 堅持鍛鍊 —— 適當的運動,能增強肌耐力,降低肌肉勞損情況。平常我們可以選擇持久及較為溫和的帶氧運動。例如:爬山、慢跑等。
  • 注意補鈣 —— 多食用含豐富鈣質及維他命D的食物,例如:豆腐、雞蛋、牛奶;在晴天時作適量運動,能促進鈣質的吸收。
  • 避免外傷 —— 避免足底筋膜及肌肉長期牽拉形成勞損。若需長期站立時,應經常更換站姿,跑步時足底受力重心可時常更換。3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網頁: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