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肺脏养生

0
2330
views

针灸包括刺法与灸法,是临床治疗病证的具体手法,其内容丰富,范围属于外治疗法。

刺,是采用不同的针具,并运用各种手法,通过经络穴位以刺激经气,调整整体机能达到治病目的。艾灸,是采用艾绒热、烫灼及熏熨体表,也是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取得治疗效果。临床常针刺和艾灸结合应用,统称针灸。目前用电磁灯(病人常戏称为神灯)替代灸法,医理均一样。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药物中医疗法被广泛用于临床,对疾病有治疗或辅助的作用。

针灸的治疗病种

  • 呼吸系统:感冒、咳嗽、哮喘等。
  • 循环系统:心悸、高血压等。
  • 消化系统:胃痛、腹痛、呕吐、腹泻、胆石病等。
  • 泌尿系统:泌尿结石(砂石)、遗尿、癃闭等。
  • 内分泌系统:甲亢、痛风等。
  • 神经科:三叉神经痛、面肌麻痹、脑痫(先天及后天)、中风、坐骨神经痛等。
  • 精神科: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等。
  • 运动系统:颈椎综合症、肩周炎、网球肘、腰痛、膝痛、关节炎等。
  • 皮肤科: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脱发等。
  • 妇科:痛经、月经病、更年期综合症。
  • 儿科:脑性瘫痪、遗尿、小儿脑病。
  • 五官科:咽痛、失音、鼻炎、耳鸣耳聋、牙痛、美尼尔氏综合症(俗称耳水不平衡)等。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预防亚健康,必须增强正气,首选肺脏,呼吸系统。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华盖,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主司呼吸,吐故纳新,外合肌肤。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无论外感六淫之气,或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均会影响肺气宣降,以致外感、发热、咳嗽、喘息等症。肺系疾病可归纳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

外感

证见:喉痒、咳嗽有力、痰稀白、兼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软、鼻塞流涕(清)。舌苔薄白,脉浮紧。
証型:风寒外感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取穴:合谷配外关(泻法),宣肺发汗解表。风门、肺俞、列缺疏风散寒润肺镇咳,发热加大椎,脊背痛加颈7胸6夹脊穴,也可走罐法。脊柱两侧膀胱经拔罐(火罐),均以毫针浅刺。
中药:败毒散或杏苏散加减(针、药不分家)

证见:咽痛、痰黄、口干、苔薄白、脉浮数。
証型:风热外感
治则:疏风清热,肃肺化痰。
取穴:泻大椎、肺俞、曲池、尺泽均疾刺疾出,使风热外解痰火得降,咽痛少商穴点刺出血。
中药:桑菊饮加减

证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胶黏难出、鼻咽干、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証型:燥热症
治则:清肺润燥,生津滋液。
取穴:肺俞、风门肃肺止咳,尺泽、曲池、太渊(调肺气)均用泻法,补复溜(滋肾阴使津液上济咽喉,利咽润燥),禁灸。
中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内伤

证见:咳嗽、晨起咳声重浊、痰多黏稠、色稀白或灰暗、体倦、胸脘闷、痰出咳停、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証型:痰湿証(体虚)
治则:健脾化湿,调补肺气。
取穴:肺俞、脾俞平补平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选用相应的脏腑背俞穴,健脾化湿,补益肺气,以标本同治。 配太渊(肺经原穴)、太白(脾经原穴)、丰隆、合谷和胃化浊行气布津,痰湿自化,酌情加定喘、内关、足三里或中脘、尺泽、列缺穴。
中药:二陈汤加味

证见:气逆咳嗽、痰少质黏、面赤咽干、呛咳或见咳血、舌尖偏红,苔黄津少、脉弦数。
証型:肝火証
治则:平肝降火,清肺化痰。
取穴:经渠及肺俞穴平补平泻(清理肺气,化痰止咳),肝俞、太冲平肝降火,加尺泽、列缺、阳陵泉,清肺平肝降火,咳有血加孔最穴,禁灸。

证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痰黏如胶,口咽干燥、颧红、纳少、舌红而干少苔、脉细数。
証型:阴虚証(肺)
治则:滋阴清火,润肺生津。
取穴:肺俞、尺泽、列缺、照海、阴却滋阴养肺,咳有血加孔最穴,禁灸。
中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肺气不足卫外不固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肺系疾病常常是外感和内伤相互影响而发病,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则外邪容易侵袭肺卫;脾肾虚,也是导致肺气宣肃失调的原因。

上工治未病

亚健康影响工作生活,人们注重养生并非在于吃多少营养品,应该是经脉通百病消。肺主宰人体一身之气,人体之气的生成有赖于肺吸入的清气。呼吸时要深吸慢呼,吐故纳新。锻炼建议带氧运动,老年人散步练扩胸,年轻少壮多跑步,增加肺活量,令人精神饱满。配合揉按穴位,如足三里、内关、膻中等,有很好的经络保健作用。3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先向注册中医师咨询。


网页:www.ucn.org.hk/?c=chinese_med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Instagram:instagram.com/ucn_healthcare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