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與肺臟養生

0
2091
views

針灸包括刺法與灸法,是臨床治療病證的具體手法,其內容豐富,範圍屬於外治療法。

刺,是採用不同的針具,並運用各種手法,通過經絡穴位以刺激經氣,調整整體機能達到治病目的。艾灸,是採用艾絨熱、燙灼及熏熨體表,也是通過經絡穴位的作用,取得治療效果。臨床常針刺和艾灸結合應用,統稱針灸。目前用電磁燈(病人常戲稱為神燈)替代灸法,醫理均一樣。針灸作為一種重要的非藥物中醫療法被廣泛用於臨床,對疾病有治療或輔助的作用。

針灸的治療病種

  • 呼吸系統:感冒、咳嗽、哮喘等。
  • 循環系統:心悸、高血壓等。
  • 消化系統:胃痛、腹痛、嘔吐、腹瀉、膽石病等。
  • 泌尿系統:泌尿結石(砂石)、遺尿、癃閉等。
  • 內分泌系統:甲亢、痛風等。
  • 神經科:三叉神經痛、面肌麻痹、腦癇(先天及後天)、中風、坐骨神經痛等。
  • 精神科:神經衰弱、精神抑鬱等。
  • 運動系統:頸椎綜合症、肩周炎、網球肘、腰痛、膝痛、關節炎等。
  • 皮膚科:蕁麻疹、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脫髮等。
  • 婦科:痛經、月經病、更年期綜合症。
  • 兒科:腦性癱瘓、遺尿、小兒腦病。
  • 五官科:咽痛、失音、鼻炎、耳鳴耳聾、牙痛、美尼爾氏綜合症(俗稱耳水不平衡)等。

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預防亞健康,必須增強正氣,首選肺臟,呼吸系統。肺居上焦,為五臟六腑華蓋,上連氣道喉嚨,開竅於鼻,主司呼吸,吐故納新,外合肌膚。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無論外感六淫之氣,或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均會影響肺氣宣降,以致外感、發熱、咳嗽、喘息等症。肺系疾病可歸納為外感內傷兩個方面。

外感

證見:喉癢、咳嗽有力、痰稀白、兼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體痠軟、鼻塞流涕(清)。舌苔薄白,脈浮緊。
証型:風寒外感
治則:疏風散寒,宣肺化痰。
取穴:合谷配外關(瀉法),宣肺發汗解表。風門、肺俞、列缺疏風散寒潤肺鎮咳,發熱加大椎,脊背痛加頸7胸6夾脊穴,也可走罐法。脊柱兩側膀胱經拔罐(火罐),均以毫針淺刺。
中藥:敗毒散或杏蘇散加減(針、藥不分家)

證見:咽痛、痰黃、口乾、苔薄白、脈浮數。
証型:風熱外感
治則:疏風清熱,肅肺化痰。
取穴:瀉大椎、肺俞、曲池、尺澤均疾刺疾出,使風熱外解痰火得降,咽痛少商穴點刺出血。
中藥:桑菊飲加減

證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膠黏難出、鼻咽乾、舌質紅、少津、脈細數。
証型:燥熱症
治則:清肺潤燥,生津滋液。
取穴:肺俞、風門肅肺止咳,尺澤、曲池、太淵(調肺氣)均用瀉法,補復溜(滋腎陰使津液上濟咽喉,利咽潤燥),禁灸。
中藥:清燥救肺湯加減

內傷

證見:咳嗽、晨起咳聲重濁、痰多黏稠、色稀白或灰暗、體倦、胸脘悶、痰出咳停、舌苔白膩、脈濡或滑。
証型:痰濕証(體虛)
治則:健脾化濕,調補肺氣。
取穴:肺俞、脾俞平補平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選用相應的臟腑背俞穴,健脾化濕,補益肺氣,以標本同治。 配太淵(肺經原穴)、太白(脾經原穴)、豐隆、合谷和胃化濁行氣布津,痰濕自化,酌情加定喘、內關、足三里或中脘、尺澤、列缺穴。
中藥:二陳湯加味

證見:氣逆咳嗽、痰少質黏、面赤咽乾、嗆咳或見咳血、舌尖偏紅,苔黃津少、脈弦數。
証型:肝火証
治則:平肝降火,清肺化痰。
取穴:經渠及肺俞穴平補平瀉(清理肺氣,化痰止咳),肝俞、太沖平肝降火,加尺澤、列缺、陽陵泉,清肺平肝降火,咳有血加孔最穴,禁灸。

證見: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痰黏如膠,口咽乾燥、顴紅、納少、舌紅而乾少苔、脈細數。
証型:陰虛証(肺)
治則:滋陰清火,潤肺生津。
取穴:肺俞、尺澤、列缺、照海、陰卻滋陰養肺,咳有血加孔最穴,禁灸。
中藥:百合固金湯加減

肺氣不足衛外不固

根據中醫的病因病機,肺系疾病常常是外感和內傷相互影響而發病,肺氣不足,衛外不固,則外邪容易侵襲肺衛;脾腎虛,也是導致肺氣宣肅失調的原因。

上工治未病

亞健康影響工作生活,人們注重養生並非在於吃多少營養品,應該是經脈通百病消。肺主宰人體一身之氣,人體之氣的生成有賴於肺吸入的清氣。呼吸時要深吸慢呼,吐故納新。鍛鍊建議帶氧運動,老年人散步練擴胸,年輕少壯多跑步,增加肺活量,令人精神飽滿。配合揉按穴位,如足三里、內關、膻中等,有很好的經絡保健作用。3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網頁:www.ucn.org.hk/?c=chinese_med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Instagram:instagram.com/ucn_healthcare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